─ 蔡(⺡禾)晴.老師著
經文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白話翻譯
假如有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眾生,為了尋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寶物,乘船進入大海,假使碰上了狂風,將船隻吹到羅剎鬼國,面臨了危險,此時,其中如果有人,甚至僅僅一人,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有船上的人,都會受到菩薩的護佑,從羅剎鬼國中解脫出來,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稱名為觀世音菩薩。
重點提示
這段經文講七難中的第三風難,又叫羅剎難。
火能燒人,水能溺人,風能壞人。
海是藏寶之處,七寶大都產於海裡,所以求寶向大海求。若有百千萬億眾生,求財心切,貪求珍寶,乘船入海採寶,古代很多人成群結隊不惜生命,冒險患難,到大海中去採寶,得了財,生活就得解決,也能自在。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是佛法所說的七寶。金是黃金;銀是白銀;琉璃是青色寶;硨磲是白色寶石,紋理很像車輪的形狀,質地堅硬,顏色絢麗鮮艷,還常有各色的花紋,和真珠同樣,是貝類所產,非常稀有,因此名貴。瑪瑙寶石色彩鮮豔,珊瑚寶形狀像樹枝;琥珀是松科樹脂化石,是美麗的寶石;珍珠是從蚌中取出的珠寶。以上七寶珍貴稀有,而大多產於大海中,所以尋寶之人,就得乘船入海採集寶物。
《賢愚經》記載說,有一婆羅門富可敵國,婆羅門的兒子叫做大施,見民眾為求衣食,苦思而做各種勞力之事,致身體勞累疲倦;由於生活困苦也做出殺害、欺騙等等惡業的事情。
大施很憐憫這些人,請求父親給予他眾多寶藏,讓他能夠盡情接濟貧乏的民眾。婆羅門父親疼愛兒子,說自己一生所積聚的財寶,都是為了兒子,兒子意願如此,做父親的不會違反兒子心意。
大施得到父親的同意,即昭告天下人民,說大施要設大布施,有所須求者,都可以來求取財物。結果貧窮負債的、孤苦疾病的、老的弱的互相扶助,四方雲集,
有從百里來,有從千里來,有的從幾萬里而來。須衣給衣,須食給食,金銀七寶,車馬輦輿,園田六畜,大施都稱意給與,滿其所願。
大施做大布施,倉庫中三分財物已去掉了二分,又過一段時間,倉庫中的財物又用掉三分之二,家臣不斷禀報婆羅門,現在庫藏接近耗盡,希望您思考此事。婆羅門告訴家臣,你想辦法藉故推托,有人來索求財物時,假裝不在,讓僅剩的財物多留存一些時日。
家臣聽了這番話,便關閉倉庫。人們到大施那裡求取財物,大施大費周章才找到家臣、拿到東西布施給大家。大施知道一定是父親的意思,因為家臣不敢擅自作主。大施繼而又想,當人子的,不應該將父母親的財寶庫藏用盡,家裡的寶藏所剩無幾,我該如何取得更多的財寶幫助羣生,來滿足我的意願呢?
他便問衆人:「這個世間,做什麽事業能獲得很多財物,用之不盡?」有人說:「多種五穀,栽培果園菜園,可以得很多財物。」有人說:「多養牲畜,隨時繁衍,就可以得很多財物。」有人說:「出遠門經商,能得最多財物。」還有人說:「只有到海裡取寶才能得到最多財物。」
大施聽後,知道耕種穀物、飼養牲畜、出遠門經商都不適合他,也得不到多少財利,只有入海到大海裡去尋找很多珍寶可行,回來後才能用於布施,救濟貧窮的百姓,於是懇請父母允許他實現自己的志願。
國中有五百人響應同大施一起去海裡取寶,航行到大海後,大家都努力採集寶物,寶物裝滿後,便整理行裝準備回國。這時大施卻不願上船,他說還想到龍王宮求取如意珠,盡全性命,得不到絕不返回。
大施說:「我不畏懼艱辛,入海求取珍寶,用來救濟衆生饑餓貧窮的痛苦,我也要合集這些功德,用來上求佛道。」
大施費盡千辛萬苦找到龍王的如意珠,龍王問大施,取龍珠的目的是什麼?大施說:「閻浮提衆生,缺少福德,貧窮困苦,身心勞頓,爲了衣食殺生、欺詐,常行十不善業。他們命終之後,將墮入三惡道中。我非常同情,很想救濟他們。聽說龍王您有如意寶珠,所以冒險遠道而來,希望能得到它。」
大施問龍王的寶珠有什麽能力?龍王說:「這個寶珠能降下兩千由旬內一切所需。」大施心想:「這寶珠雖然很稱心,卻不能成辦我普濟衆生的大事。」
大施又找到第二間龍宮,要到龍王的如意珠,他問龍王所給的寶珠能力怎樣?龍王說:「此寶珠能降下四千由旬內的一切需要。」大施心想:「此寶珠更殊勝一些,但仍不能合我心意。」
大施又辛苦的找到第三間龍宮,他請問龍王:「你給我的寶珠,有什麽能力?」龍王說:「此寶珠能降下八千由旬內的七寶等所需要的東西。」大施非常高興,心裡想著:「閻浮提的地域,有七千由旬,看來這個寶珠符合我的願望。」這時他前後已得到三顆寶珠。
大施是誰呢?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故事內容很長,這裡要表達的是,獲得財物方法有多種,耕種、養殖動物、漁產、經商貿易、做官,或經文所說入於大海,大海中有很多很多的珍寶。而能真正獲利無量倍的,是越海求珍。所以古代為了貪求寶物,很多人會相約乘船入海,探取寶藏。
「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入海採寶,萬一不幸遇到暴風,將船吹流到羅剎鬼所居住之處,性命難保。黑風是怪風,也是鬼風,風吹來連雲帶沙一齊捲起,風又加以黑,所以甚為恐怖。
黑風也有三種:一是果報風,二是惡業風,三是煩惱風。
以風譬喻為業力,《大乘義章》說:「業力如風,善業,業風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業風吹諸眾生惡處受苦。」因此,一切風中,業風第一。眾生因善惡業力而輪迴三界,飄流生死海中。
果報風:壞劫時惡業所感的猛烈大風災,能蕩盡世界,上至色界第三禪天,下自無間地獄,皆有果報風難,是大三災中災害最廣大的。
大風災起時,地獄道被疾風猛浪沒溺破壞;餓鬼道寒風大吹,可令骨裂身碎;畜生道則毀滅性的覆巢傾卵,修羅道也被風災吹蕩碎盡。
佛在《世記經》說,大風興起會吹到第四禪天果實天的以下,其風四處遍吹,往下吹諸天宮,吹遍第三禪天的遍淨天宮、第二禪天的光音天宮,使宮與宮相撞,碎為粉塵。此風再吹到初禪天宮、他化自在天宮、化自在天宮、兜率天宮、焰摩天宮、忉利天宮、四天王天宮,往下再吹四大部洲與八萬天下的諸山、大山、須彌山等,皆令粉碎,大風再吹大地,使大地皆為滅盡。
大風吹起,吹色界、欲界諸天一切宮殿、四部洲、諸大山、須彌山王,令相摩擦,直到破散壞滅,無形無相,無影無塵,沒有微塵餘殘可見。
《六祖壇經》說:「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劫火來時,把整個海都燒乾了,燒到海底;災風起時,鼓動波濤,可以把整座山吹得傾倒,甚至連根拔起,上下翻騰,吹動山與山互相撞擊,須彌山也為之崩倒。這是說,大災難一到就是毀天滅地,真正世界末日的來臨。
風災起時上至三禪天的宮殿皆碎為微塵,大風不至第四禪天,四禪天不壞於三災。
三禪天有風災,因為三禪天的天人打坐修定還有微細的出息和入息存在,所以感風災。初禪天至三禪天的禪定靜慮是有動的,所以感受災患,到了四禪捨念清淨地,四禪天人一個念頭都不存在,內則覺觀之定心不壞,外則器界不為三災所壞,是大三災的勢力所不能到的,能永離三災,因此佛說第四禪天為不動。
三大災是眾生業力所感,瞋恚感火災,貪欲感水災,愚痴感風災。初禪天的天人,仍有瞋心,感得火災;二禪天天人有貪心,感得水災;三禪天天人仍有出入息,感得風災。雖然三禪天人貪、瞋不起作用,但定功還不夠,愚痴伏不住,唯有四禪定功更深,愚癡伏住了不起作用,所以沒有三災。
佛在《大般涅槃經》說:「第四禪天並沒有內外一切過患之故。初禪天的過患在於內有覺觀,外有火災;第二禪天的過患在於內有歡喜,外有水災;第三禪天的過患在於內有喘息,外有風災。第四禪天內外一切過患都沒有,所以諸災難不能及此。」四禪天因為出入息斷,息不動轉,外在之風災不得至此。
惡業風:佛在《大般涅槃經》說愛欲是五陰的因緣。佛說深觀愛欲有如暴風,隨著愛欲會生出一切煩惱;愛會生出一切業,會生出煩惱之芽。
佛說:「譬如暴風能偃山夷岳,拔於深根。愛欲暴風亦復如是,於父母所而生惡心,能拔大智舍利弗等無上深固菩提根本。」愛欲譬如暴風,這個暴風很強,可以把整座山推倒夷平,會拔掉深根。愛欲的暴風也是如此,在於父母之處生起了惡心,會拔掉如大智舍利弗等上等智慧的人,那種無上深固的菩提根本。
所以愛欲煩惱的惡業風通於三界。
煩惱風:遍吹九法界眾生。《華嚴經十地品》說:「凡夫墮於邪見,被無明障礙覆蓋,陷於憍慢、愛欲、諂媚、欺誑、慳吝、嫉妒等不能自拔,作為在六道受生輪迴的因緣。積聚了貪欲、瞋恚、愚癡各種惡業,日夜增長,心識之火隨怨恨之風而起,燃燒不止,所造作出來的業都與顛倒相應。無明的瀑流、執著我見的瀑流,相續生起了心意識的種子,然後在三界裡生出痛苦的根芽。」
佛說這是凡夫的煩惱黑風會感的苦果,可使人失去人身及失去可以助成聖果,使人成就佛道的無漏聖財。
煩惱之厚重如風,煩惱風能吹動萬物,又能破壞萬物。煩惱風一起則攪亂了如鏡的心水,我們的心中有貪,便有了愛著的煩惱;有瞋,會產生殃禍的煩惱;有癡,不能行持五戒十善,就無從獲得幸福快樂。然而,只要煩惱風一停止,心中的水就能平靜,心不波動,明鏡就會出現。
二乘人修道時為了尋求七種聖功德法財,也會被煩惱風所吹,而墮入見愛二境,必須斷了見惑、思惑,才能不被見愛二結輪番障礙,得脫三界二十五有生死輪迴的黑業。
辟支佛之緣覺、獨覺為了證一切智,過程中,被煩惱暴風所吹飄,而墮入苦樂、有無二邊之顛倒想,必須用於正觀思惟不生不滅的道理,而證入法性實際中,是為真正得到解脫。
菩薩方面,菩薩還是有煩惱習氣的現行未能斷盡,那些煩惱餘習是很深很細的,不容易斷盡。當煩惱風吹起,菩薩會造作些微惡業行為,所以地上菩薩難免有過失。一旦斷盡,就進入到八地,成為八地菩薩。但八地以上的菩薩還有微細的無明,對甚深又細微的佛法還有無知。
對於菩薩的煩惱,《大智度論》說:「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不隨結使。」
菩薩應當修忍,不應斷煩惱,若斷煩惱就墮入阿羅漢道而入無餘涅槃,無異於敗亡佛道的根芽,壞滅佛果的因種。菩薩對於煩惱應遮而不斷,因為修忍,所以不隨煩惱。
菩薩都是還帶有煩惱的,以煩惱滋潤業種而來三界受生,這是為了長久度化眾生,須留惑潤生,留住煩惱習氣而在三界受生。菩薩不把煩惱斷盡,祇是伏而不滅,使其煩惱不發生作用。為什麼伏而不斷?菩薩不能急斷煩惱,不然,就墮入小乘的無餘涅槃了,所以在未成佛之前,必須留惑受生死身。
然而,菩薩如何能煩惱未斷,而能不隨?
《大智度論》說:「菩薩有正思惟,雖有煩惱而能不隨。
菩薩思惟觀空,知一切法無常相。
菩薩其心柔軟,諸煩惱微薄,易修忍辱。
菩薩智慧力,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煩惱。
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煩惱,為眾生而久住世間;知煩惱是賊,是故忍而不隨。
菩薩實知諸法相,不以諸煩惱為惡,不以功德為妙;是故於煩惱不瞋,於功德不愛,以此智力之故,能修忍辱。」
而其實,菩薩有煩惱,是從悲心上說的,菩薩無煩惱,是從般若上說的。菩薩的悲心緣於一切眾生,菩薩我法俱空的智慧,不會生起煩惱,即使有煩惱也沒有痛苦。菩薩的偉大在於只伏惑而不斷惑,伏惑才能在三界長久度化眾生,直至成佛時才能將煩惱習氣斷盡。
總而言之,九法界的眾生,都免不了火、水、風三災的苦難。
經文說,黑風吹起了船舫,使船飄到羅剎鬼的世界,羅剎鬼居住的地方是海裡面的島。
羅剎鬼,惡鬼之總名,翻譯為暴惡、可畏等,長相極其可怖。羅剎鬼是食人鬼,專吃人的血肉,人的屍體若臭,能以咒語長養維持新鮮。
羅剎鬼是三十六種鬼之一,男羅剎為黑身、紅髮、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非常富有魅力。羅剎具有神通力,可於空中疾飛,或在地面速行,行動迅速,所以又稱為捷疾鬼。他們住在海中的島上,專門等人來吃。
羅剎鬼國又稱為食人國,在經論上提到,有些人到大海去求寶,船被風吹到羅剎鬼居住的島嶼,男人遇見女羅剎鬼被迷得神魂顛倒,於是留在那裡,不想回家了。住了一段時間,女羅剎會把人吃得只剩下骨頭。《大般涅槃經》說到:「譬如有人,以羅剎女而為婦妾,是羅剎女隨所生子,生已便噉,子既盡已,復噉其夫。」有人不知羅剎女是鬼,娶了羅剎女為妻,並生下了小孩,羅剎女會把自己所生的孩子吃掉,吃完之後,還會吃掉自己的丈夫。因此船舫為風所吹,飄墮到羅剎鬼國去,就等於是沒命了。
以佛法的道理來說,大海,指佛法大海;七寶,是七聖財;黑風,指無明煩惱;羅剎鬼,指心中的惡念;船舫,指人的生命體。一個深入佛法大海的人,想要求七聖財和修集諸善,把進入大道的心,導向驚濤駭浪之中,但被無明煩惱的黑風一吹,掀起貪、瞋、痴三毒的波浪,也就是起了羅剎鬼的惡念,吹壞了道心,毀掉了修五戒十善的法身慧命,而墮入三惡道的鬼國,在生死苦海中,沉淪不已。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如果多人念觀音菩薩,或只有一人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的威神力不分彼此,全體保護,令船上眾人都得解脫被羅剎鬼吞噉之難。也可以說一人念觀音,大家都聽到,而起了共鳴,心中都生起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以皆得到脫難的利益。
相同的道理,當你無明煩惱的狂風一起,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慈悲的力量就可以停息你的煩惱,貪、瞋、痴三毒的波浪得到平靜,使你遠離障礙,消除你的障道因緣,脫出你惡劣的環境,使你安心順利地修學佛法。
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能免除風災,此即《楞嚴經》的羅剎無畏,能救羅剎難,救黑風難。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中,此為世間求寶眾生所解脫的第三難。
鬼以幽潛妄想為因,以殺害為墮緣,因此,《楞嚴經》中,菩薩令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之第四:「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心中沒有殺戮害人之想,眾生即使進入鬼域,鬼也不能傷害他們。妄想是第六意識,時而思善,時而思惡,當惡念現前,能殺害眾生的法身慧命,就像羅剎鬼食人血肉一樣。
觀音菩薩返聞聞自性,第六意識一破除,虛妄的想像息滅了,心不緣於外塵,內不循著六根轉,根塵不相接,識心就滅除了,識心滅除妄想即得滅除,妄想一滅,心則無殺害之念,而能超越鬼的心行,以此超越威力,當進入鬼國時,一心稱念觀音菩薩名號,菩薩能令稱名眾生鬼不能將其害。
「以是因緣,名觀世音。」遇見火難救火難,遇見水難救水難,遇見風難救風難,菩薩觀眾生音聲而來救濟,以慈悲力能令解脫,由此因緣,名為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