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禾)晴.1老師

釋品名

閻浮,全稱閻浮提,新譯為贍部洲。閻浮,是樹名,翻譯為穢,黑暗的意思,因樹呈黑暗色;提,翻譯為洲。這個洲上有閻浮樹林,林中有河,河底有金沙,金沙叫閻浮檀金,此洲因閻浮樹,所以叫做閻浮洲。

佛經說世界有四大洲,以須彌山為中心︰東勝身(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閻浮提這個穢洲在須彌山的南方,所以稱南閻浮提或南贍部洲。

業感,指由善惡的業力所感,而有現世或來世相應的苦樂果報。

以善業為因,招感樂的果。以惡業為因,招感苦的果。以不善不惡業為因,則招感不苦不樂的果。形若端正,影則正直,源頭若是渾濁,流出的水必定髒汙,感應的道理就是這樣,不會有纖毫的差池。

《大乘起信論》說︰「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不能真實了知真如跟現象是不二的道理,所以不覺的心起動,而產生種種妄念。要知道,這個妄念沒有自身的體相,它的存在不離本覺而有。由於根本無明而生起的妄心動念,叫做「業」。有了覺悟,是不會起妄心動念的,有妄心動念則會招致諸苦。諸苦是果,動念是因,果離不開因。眾生皆因顛倒妄想起惑造業,由業感苦,迷界流轉,以致生死無窮。

業相初動,漸至起惑,造業,受報。惑是從心而起的病,業是身所感的惡,苦是生死的果報。以心的病為緣,而造身之惡,由身之惡,而感生死苦果。惑業苦展轉相通,互為因果,這三者即是因果相續,生死不斷,三界流轉的相狀。

十法界眾生都為業感,眾生皆因業而感報,所以業感通於十法界。可是為何只談閻浮提眾生的業感,而不談東洲人、西洲人、北洲人?東勝身洲人少欲,西牛貨洲人甚少造業,北俱盧洲人生活安樂,果報殊勝。惟獨南閻浮提人舉心動念,無非是罪,容易造作招感極苦的業。因此,多苦多難的南贍部洲,肯定是地藏菩薩現身救護之處,由此看出,地藏菩薩悲心特別偏向業重的南閻浮提眾生。

經文內容

這時,地藏菩薩又對佛表白說︰「世尊!我無始劫來承諸佛如來威德和神通力之故,徧滿百千萬億世界,分化我的身形,救拔一切受了業報的眾生,若不是仰仗如來的大慈悲力,就不能作出這些變化。現在我又蒙佛付囑,一直到阿逸多成佛以來,在這無佛時期的六道眾生,皆由我來度脫他們。是的!世尊!願您老人家不要憂慮!」

這時候,佛告訴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獲解脫的,乃因他們性識飄忽不定,無所依止,時而為善,時而為惡,惡習結成惡業,善習結為善果。不管為善或為惡,都隨著環境而生起現行,現行又生起善惡的種子,業緣成熟,便隨業受報,在天人畜鬼獄五道裡輪迴流轉,無有休息。歷經微塵數之劫,依然無明障蔽,自性迷惑,自設羅網,如魚兒般在網子裡遊玩,還無知得以為得了長流水呢!一切眾生皆由惡因、惡劣的習性而遭網難的啊!雖然偶之為善,暫出網難,得生人、天,也不過消遙片刻而已,因為沒有跳出三界的網羅,繼續為貪瞋癡的惡習,又復遭網!像這一類的眾生,我是非常的憂念!你既是徹底地實踐往昔所發的大願,及累劫的重誓,要度盡六道受苦眾生,我又有何慮呢?」

話一說完,法會中有一位大菩薩,名叫做定自在王,對佛說︰「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究竟各發了什麼大願,承蒙世尊如此殷勤讚歎,唯願世尊簡略說之。」

這時世尊告訴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你仔細的聽了而且要好好的思念我所說的話,我當為你分別解說。在過去無量數、千萬億數,說都說不盡的微塵劫數之前,那時候有一尊佛,佛號叫做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那尊佛的壽命有六萬劫。他在未出家時,是一個小國家的國王,和一位鄰國的國王作為朋友,兩人都行十善業利益國內百姓。但是他們鄰國裡面所有的人民,多造眾惡,這二位國王便商議,如何善巧方便去救度他們。一位國王發願說︰『願我早成佛道,廣度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另一位國王也發願說︰『若不先度盡這些罪苦眾生,讓他們出苦得樂,得到究竟的菩提涅槃,我是不願意先眾生而成佛的。』」佛告訴定自在王菩薩說︰「一王發願早日成佛的,即是一切智成就如來。另一王發願,恆度罪苦眾生,未願先成佛的,即地藏菩薩。」

佛接著說︰「又在過去無量的阿僧祇劫,有一尊佛出世,名字叫做清淨蓮華目如來,這尊佛壽命四十劫。在此佛的像法時代,有一個阿羅漢,以自己修行的福德而度眾生,在度生之前,必先觀眾生的根器,依次教化。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女子,名叫做光目,這位光目女恭敬地準備飯食供養阿羅漢。齋罷,羅漢問光目說︰「妳有什麼願望要請求的呢?」光目答︰「我以母親死亡的日子,出資供養三寶,為母親修福、救拔亡魂,只是不知道我母親死後生在何趣呢?」羅漢悲愍光目的孝心,就入定為她觀察,在定中以天眼見到光目女的母親墮在地獄裡,受極大的苦難。羅漢問光目說︰「妳母親在世時,都做些什麼事,有什麼嗜好?現在在地獄裡正受著極大的罪苦。」光目回答︰「我母親的習慣,就是喜歡吃魚鱉之類,所吃的魚鱉,多吃它的卵子,或是炒、或是煮,非常縱情放任的吃,如果要計算它的命數,何止是千萬億倍!尊者!請您發發慈悲心,憐愍我,我要怎樣才能救我的母親?」羅漢很是悲愍光目的孝心,就方便的勸光目說︰「妳可以至誠的念清淨蓮華目如來的佛號,還要雕塑或畫佛的形像,瞻仰禮拜,這樣不論生者或亡者,都能得到好的果報。」

光目聽完這話,隨即割捨所愛的一切物品,出售得錢,請人畫了佛像,在家中供養佛,又用最虔誠、最恭敬的心,悲泣地瞻禮如來。忽然於深夜中,光目夢中見到清淨蓮華目如來,佛身巍巍,如須彌山,金色晃耀,放大光明,告訴光目說︰「妳的母親不久當出生在妳家,小嬰兒纔覺得飢寒,就會說話。」

這之後她家內一個婢女,果然生下一個男孩,不到三天就會說話,見了光目就點頭稽首,嗚咽哭泣著對光目說︰「生死作業的因緣,果報都是要自作自受的。我就是妳的母親,久已處在這淒風慘雨的暗冥地方,自從和妳分別之後,就累次墮落在大地獄裡,現在是蒙受妳修福的力量,才得脫苦,受生人間,做為下賤之人,這還不算,還要短命!我的壽命只有十三歲,死了又要墮落地獄裡。妳有什麼計策,令我脫免地獄之難?」

光目女一聽此話,就知道是自己的母親沒錯,於是語帶哽咽又悲傷啼哭對婢女之子說︰「你既是我的母親,應當知道自己的罪業,是做了什麼業,才墮落地獄的?」婢女之子回答︰「我是以殺害生命和毀謗咒罵二種罪業而受惡報。若非蒙妳的福力救拔脫難,以我的惡業因緣,是不可能獲得解脫的。」

光目又問︰「地獄的罪報情形,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婢女之子回答︰「在地獄裡的罪刑和受苦的事,我不忍心說出來,若要說出來,就是百千年也說不完!」

光目女聽完這話,再也忍不住放聲痛哭,並向著空中說道︰「願我的母親永遠脫離地獄,過完了這十三歲的壽命,更沒有重大的罪業,以及更不經歷三惡道苦。大慈大悲的十方諸佛呀!請哀愍我,聽我為母親所發的廣大誓願。倘若我的母親得以永離三惡道以及下賤之身,乃至女人之身,永劫都不再受,我現在對著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發願,在這之後百千萬億劫中,所有無量大千世界的地獄及三惡道,一切罪苦眾生,統統誓願救拔,令他們脫離地獄、畜生、餓鬼等道,待這些罪報眾生皆成了佛,我然後方願成佛。」

光目女發完誓願,聽到清淨蓮華目如來告訴她說︰「光目!妳真是大慈愍呀!能夠為妳母親發這麼大的誓願!吾觀察妳母親十三歲壽命完畢,捨此報身,即生為梵志婆羅門,壽年有百歲,再過此報,就會生到極樂世界的無憂國土,到那時候,他的壽命長得連劫都無法計算。然後再得成佛果,廣度人道天道的眾生,像恆河沙一般的多。」

佛說到這裡,又再對定自在王說︰「那時候那位福度光目女的阿羅漢,就是現在的無盡意菩薩,光目的母親,就是解脫菩薩,而光目女呢,就是地藏菩薩。要知道,地藏菩薩在過去久遠劫中,都是這樣慈悲哀愍,發了恆河沙數的大願,廣度眾生。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知行善,還廣行眾惡,乃至不信因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毀謗大乘,如是等惡業眾生,必墮惡道。但如果遇到善知識,勸導他,令他在一彈指間歸依了地藏菩薩,這些惡業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不只如此,如果能夠至誠歸依和恭敬地藏菩薩,以及瞻仰禮拜祂,用香華、衣服、飲食,以及種種的珍寶奉事地藏菩薩,此人於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生在諸天,受勝妙之樂。倘若天福已盡,下生人間,還能在百千劫裡,常做帝王,而且能記憶宿世命運和因果始末。定自在王!這位地藏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廣利眾生,你們這些菩薩摩訶薩,應當記住這部經,廣宣流布啊!」

定自在王聽完佛的話,對佛表白︰「世尊!願您不要憂慮!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必能承佛的威神,廣演此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定自在王菩薩說完之後,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這時候,東西南北四大天王一齊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合掌,很恭敬的說道︰「世尊!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之前就發了這麼大的願,但為何至今還沒把眾生度完,他還要繼續發廣大的誓願嗎?願世尊為我們說說。」

佛告訴四天王說︰「善哉!善哉!我現在就為你們和現在未來的人天眾等,增廣你們的利益,說說地藏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閻浮提裡六道生死中,慈悲哀愍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善巧方便之事。」

四天王言︰「是的!世尊!我們非常願意聽聞。」

佛告訴四天王︰「地藏菩薩從過去久遠劫以來至於現今,尚未圓滿祂度脫眾生的大願,是因為慈悲憐愍這個娑婆世界的罪苦眾生。而且又觀未來無量劫中,眾生作業的惡因,像蔓草一般,牽連糾葛,不能斷絕,以是之故,又必須再發重願。這位菩薩在娑婆世界閻浮提內,以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

地藏菩薩是如何因機示教呢?

佛接著說︰「四天王!地藏菩薩如果遇到殺生的人,就為他宣說殺生的禍殃,會遭致短命的果報。

如果遇到竊盜的人,就是為他說這是會導致貧窮苦楚的果報。

如果遇到邪淫的人,就給他說將來會投生為孔雀、鴿子、鴛鴦的果報。

如果遇到喜歡惡口罵人的,就說將來要受家人眷屬鬪諍的果報。

如果遇著愛毀謗他人的人,就說這會招來啞巴、口上生瘡的果報。

如果遇著瞋恚的人,就說瞋恚會導致醜陋、殘廢的果報。

如果遇上慳吝的人,就為他宣說,所求違願的果報。

如果遇上飲食無度的人,就說會得飢渴咽病的果報。

如果遇著畋獵恣情的人,就為他說將來要受驚狂喪命的果報。

如果遇著悖逆父母的人,就為他說天地不容,會遭天地災殺的果報。

如果遇到放火燒山林草木的人,就會他宣說將來要受癲狂癡迷,自取其死的果報。

如果遇到繼父繼母虐待前夫前妻子女的人,就為他說將來會投生做為他的兒女,受著兇狠惡毒鞭撻的果報。

如果遇著喜歡網捕幼小牲畜的人,就為他宣說將來要受骨肉分離的果報。

如果遇上毀謗三寶的人,就為他說將來會眼盲耳聾,聲音瘖瘂的果報。

如果遇上輕慢佛法的人,則為他說死了會永處惡道的果報。

如果遇著破壞常住、挪用常住公物的人,便為他說將來億劫輪迴和地獄的報應。

如果遇到汙瀆誣蔑清淨梵僧的人,則宣說永做畜生的果報。

如果遇到用熱湯烈火傷害生靈的人,就為他說來世要受同樣的果報。

如果遇到犯戒、偷吃葷酒的人,就為他說禽獸飢餓的果報。

如果遇著非理毀用物品的人,就為他說所求闕絕的果報。

如果遇貢高我慢的人,就為他說低卑下賤的果報。

如果遇兩舌搬弄是非的人,就說將來要受無舌百舌的果報。

如果遇邪見的人,就說將來要受到投生邊地的果報。

像這一類閻浮提眾生,身、口、意三業造作形成的惡習所結成的惡果,真是有百千種之多,我現在只不過粗略的說明而已,而相應於這些閻浮提眾生,眾多的業感差別,地藏菩薩就用百千種方便來教化他們。這些眾生先受如是等果報,之後墮入地獄,一動就要經歷若干劫數,沒有出來的希望。

以是之故,四天王!汝等護人護國,要好好保護眾生,別讓種種惡業因緣去迷惑眾生,使眾生造惡,墮到惡道中。」

四天王聽完佛所說,悲嘆不已,涕淚齊下!合掌而退。


重點提示

1.談眾生的業感

本品談業感,與前一品的業緣,下一品的地獄名號,這三品業緣、業感、地獄名號,一氣相連,環環相扣,即惑業苦三道的相互貫通。

業感由業緣而來,由善惡業因,招感善惡報應,叫做業感。上一品說十法界眾生皆由業緣而生,本品延續上一品觀念,說明十法界眾生因業而感果。

佛法講「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大乘起信論》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些生滅變異的現象,都是由因緣所支配,一切眾生的精神現象乃至物質現象,都不斷在運作變化,生了滅、滅又生,支配這生滅變化的法則,就是萬有因果律。佛法的業報輪迴就是建立在此法則上,而且也以此建立了三世因果的思想。

既然一切現象與生死流轉,皆由業力所生,那麼此業是從何而來?業又是什麼?本經提到︰「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這性識無定,正好說明一切,因為性識無定,所有造作之善惡業,將成為下次受生的主因,所以它是業感緣起的根源。

這個性識,就是唯識所說的阿賴耶識。大乘佛法的法相宗,把心分析為八個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其中阿賴耶是人類生命的主體,所有諸法種子,染的、淨的、惡的、善的,全部收納此藏識中,無論經過多少阿僧祇劫,種子永遠不壞不失。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是由前七識所共同作業,成為業種子,這個業種子攝藏於第八識裡,等待因緣成熟時,業力將之牽引,而產生果報。

人從生至死,乃至一生中的起落浮沉,皆由種子一一所變現。當種子遇緣,生起現行,在現行中再造新業,而現行的萬法又重新薰習藏識中的種子,然後又遇緣,種子又再起現行,現行中又再造新業,如此不斷「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因中結果,果中造因,是因也是果,是果也是因,眾生就是這樣因果相續,流轉輪迴。佛說過︰「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華嚴經》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在說明業因是不滅的,因緣成熟了,自作業,自受果。

然而,阿賴耶識只是一個業因的執持者,我們所招感的痛苦快樂,不是由它作主,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前七識的作業,再經由強大的業力推動所得。前七識中以末那識為主,末那是我執識,常思量我癡(無明之故,不知無我的真理)、我見(執五蘊假合的我為真我)、我慢(因我見而踞傲憍慢)、我愛(於所執我,貪愛耽著)四惑,在與塵境接觸時,必定先執一個「我」。末那識的性體無明,愚癡闇昧,迷障理性,和一切煩惱相應,所以是一個染汙識。末那本身並不造作善惡業,但它強執「我」的這個念頭,促使一切眾生有人、我之分,並且變得自私自利。末那會把第八識的阿賴耶識,執著地認定是我,使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大倉庫也都染汙了,造成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根本。

由末那所緣起的諸法,全部都是染汙不淨的。幸好,還有一個能夠操縱七、八識和前五識,也是唯一的,可以扭轉頹勢、改變未來的第六意識。這第六意識是八識中了別能力及運動構思能力最強、最猛利、最敏捷的,可以自由自在的遍緣一切境。一切昇沉迷悟之業,皆由它所作。此識以第七識為依根,又與前五識相唱和,受善惡的薰染,染淨不定,容易造作諸業。所以,讓眾生墮落惡道受苦的,是第六意識!又讓人改過向善,修至菩提聖果的,也是第六意識!

本品談業感緣起,所緣的不淨之法,自然招感罪惡的果報。為了脫離惡道,乃至永不再受輪迴之苦,平時一定要多聽經聞法、研究教義。薰習佛法的同時,並且收攝這個向外攀緣、容易起煩惱障的第六意識,盡量保持當下一念,才有可能改變不定性識,而成清淨的性識。

2.地藏菩薩白佛言︰「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多麼虛心,多麼謙卑,真是做到了尊師重道的好榜樣。

地藏菩薩老早以前就已經成就佛道了,可是卻不居佛位,永遠要當一位菩薩教化眾生,地藏菩薩的悲心和願力,遠非一般凡夫所能思惟測度。

地藏菩薩自己就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根本不需要佛力加持,可是學佛要懂得尊師重道,要報佛恩,祂說︰「沒有佛的大慈力接引,我哪能作如是變化呢?」表演得太漂亮了!沒有佛的護持及神力加被,我地藏菩薩是不能變化百千萬億身形,救拔一切眾生的,所以,必須極盡恭敬的感恩佛的護持與恩德。

地藏菩薩的謙虛,給我們後世弟子作最佳示範。一切的成就都要歸功老師,沒有老師的教導,哪來出色卓越的學生呢?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從孝順父母、敬重師長出發,學佛就是學這個,尊師重道,感謝師恩。

菩薩度化眾生,艱辛困難是不言而喻的,這個時候,有佛實質的勉勵安慰非常重要。《大智度論》說︰「諸菩薩修苦行事,難辦難成,故欲懈怠。佛安慰言,無得疲厭,當勤精進,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佛道長遠,困難重重,有時候難免懈怠疲厭,佛會在適時勉勵菩薩,應當發起大勇猛精進心,突破難關,即可證得一切智,十力、四無畏等佛法。有如來大慈力的接引,是菩薩最大的精神支撐及最有力的後盾,能令菩薩不斷的不斷的向上晉升,向前躍進。

3.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不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智慧德相指得就是無量德能的佛性,這個佛性即人的本性,它是靈明洞澈,湛然常寂的,但因妄想執著,以致起惑造業,使人輪迴不休。

人的本性悟時稱為佛性,迷時叫做妄心。這妄心因為闇鈍,稱作無明;無明障蔽了自性,叫做業障;它能薰習纏縛,叫做習氣;它造成動擾不安,又叫煩惱。

《大乘義章》對於妄心有精闢說明︰「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辨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凡夫迷於實相,不知一切境界都是依無明而起的幻現,硬是將幻境立名設相,殊不知,一切事物都是虛假,沒有實性,因心分別執著,執持諸法,起種種度量,而產生錯謬見解,那叫做妄想。《入楞伽經》講得更明白︰「凡夫癡心執著,墮於邪見,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虛妄見故,令離執著因緣生法,是故我說一切諸法如幻如夢,無有實體。」宇宙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所生法,緣起則生,緣滅則空,不能當真,當真就陷入癡心妄想的情境中。

人的這個本性本來圓明朗照,湛然常住,卻因無明薰習不已,相續相牽,以致無法斷除煩惱障,解脫三界。任何一個起心動念,或發之為語言、行為,不管是善是惡,都產生一個業種子,這種子寄藏在阿賴耶識中薰習,遇緣起現行,而結果、受報。眾生由於妄心牽動,容易對境攀緣,於境取像為性,念頭所起的虛妄現象,掠奪心識,使心動搖,而產生性識不定。這性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如海因風起諸識浪,隨著境界的千差萬別,時而為善,時而為惡,生了善惡的差別心。有惡的習氣薰習,則造殺盜淫等惡業,結成三惡道的苦果。有善的習氣薰習,則造布施、持戒、忍辱等種種善業,這些善業結成人天善果。

一切境界都是此心,阿賴耶識的幻化,放任這一顆妄心隨境而轉動,只好善習結善果,惡習結惡果,六道裡面生死流轉不息,無窮無盡,經歷塵劫那麼長久的時間迷失在三障八難之中,吃盡苦頭。

障是障礙、妨礙自己的善根顯露。三障有-

1煩惱障︰因為貪、瞋、痴煩惱經常現起,而障礙聖道,使人難以開悟,難得解脫。

2業障︰身、口、意造作五逆十惡,障蔽正道,屬五無間業。

3報障︰因煩惱業,而招感三塗(地獄、餓鬼、畜生)八難之障。

八難,難指見佛聞法難。有八種難-

1地獄︰長夜漫漫,受苦無間,無從聽聞佛法。

2餓鬼︰業輕的餓鬼,被驅逼填河塞海,業次重的,忙於尋求膿血糞穢,以糊飢餓發慌的肚子,業重的,根本不知何謂漿水,遑論聽經聞法。

3畜生︰相互吞噉殘害,或被鞭打殺害,惶惶惴惴,受苦無量。此道愚癡,不得見佛聞法。

4長壽天︰指色界第四禪天的第三天︱無想天。此天壽命五百劫,因為無想,念想滅盡,對於佛菩薩的教化無動無想,障於見佛聞法。

5北俱盧洲︰此洲人福報太好,眈於享樂,不求佛法。聖人不生此洲,此洲無佛出世。

6盲聾瘖瘂︰六根之中,諸根難具。這一類人業障深重,即使值佛出世,也不能見佛聞法。

7世智辯聰︰這是聰明人的障難。學識廣博,飽覽群書,可是就是不願意學習佛法,不能接受佛法理論,聰明反被聰明誤,只能說是邪智聰利,其邪見悖逆了正教。

8佛前佛後︰生在二佛中間,無佛出世說教,難以聞法修持。

4.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

魚兒魚兒水中游,游向大海,游向山川湖泊,不知危機四伏,游呀游的,不自覺的游入網中,掙扎受苦,失去自由,失去性命。

「魚」比喻成六道眾生,「網」比喻三界六道,眾生在六道中穿梭,將是「長流」,比喻造業,一直不斷造業,「脫入暫出,又復遭網」,比喻在三界內生死往返。眾生因為無窮盡的造業,所以在六道裡沒有停息的生死輪轉。

為什麼眾生一直在六道輪迴,不能出離?

愛!因為愛,而不能出離三界!

愛不重不生娑婆,娑婆眾生煩惱濁重,以貪愛自蔽,貪愛虛假空花的外境,貪愛怡情悅意的五欲,貪愛戀著世間一切事物,不願捨離,才會生生世世無止境的流轉。

以貪愛為首的無明擾動,使得眾生性識無定,也就是阿賴耶識中,種種善惡種子受到貪愛等薰習而起現行,現行中再造善惡業。眾生在三界的羅網裡一直不停的造業,不知道此身由業而來,這輩子繼續造業,造的業再感下輩子的果。惡的業一業若成,罪業則無邊無際,百千萬世受報不盡。從三惡道出而生人天,從人天又墮三惡道,六道裡面頭出頭沒,沒有休息的更換六道身。

《五苦章句經》說︰「三惡道是一切眾生之家。暫得為天,暫得為人,譬如作客。作客的時日少,歸家的時日多。」得人身應該感到萬幸,但人道只是你暫時客居的處所,因為你經常造業,三惡道才是你的家。

我的天!誰會願意把三惡道當做家呀?好怕!

佛就怕你心灰意冷,失去信心,隨即安慰道︰「學者思之,勤力精進,可得脫苦。」怕就要好好保護自己的善根,開始斷惡修善,堅強修道意志,才有機會脫離苦惱的六道環境。

5.談地藏菩薩發願

這一品說眾生的業感,但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重點,就是地藏菩薩的發願。

《地藏經》一共說了四個地藏菩薩過去本生故事,四個故事都和地藏菩薩發願有關。其中婆羅門女、光目女為了救度亡母,長者子、小國王是為了法界一切眾生脫苦,可見苦能激發人的大悲心生起。

見眾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進而發菩提心,這是修行的開端,發心之後,要開始修行。眾生不分善惡,都有生老病死的苦惱,看見眾生受苦,愍念眾生,所以發心,發什麼心?發成佛的心,成佛了,有大能力可以救度眾生出離生死之苦。

地藏菩薩的悲願,乃至每一位發心的菩薩,願力都放在救眾生出苦。《法華經》裡,佛如是說︰「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菩薩因為眾生多苦起大悲心,並發大菩提心及四弘誓願,不但要自度,自斷,自學,自證,還要令他度,他斷,他學,他證。自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後,也使一切眾生都得度,並且成佛。

《大智度論》說︰「成就眾生者,有二種︰有先自成功德,然後度眾生者;有先成就眾生,後自成功德者。」成佛是為了廣度眾生,但地藏菩薩選擇後者,願寧長久在生死大海中度生,也未願先於眾生成佛。《楞嚴經》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薩發心,已經覺悟圓滿,能令他人覺悟者,是如來應世」。大悲菩薩起大悲心,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但眾生無量無邊,終究無法度盡,所以只能永遠止於因位,沒有成佛的一天。地藏菩薩就是這一種一發誓願,即以大悲赴難的闡提菩薩。

地藏菩薩會不會成佛?這是另一個問題。

《地藏經》四個地藏菩薩的本生因緣,第四品示現的光目女,就是地藏菩薩因地時最初始的發心。經文說︰「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 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願我自今日後」,就是標明地藏菩薩的初發心。生為長者子時、婆門女時、小國王時,每一次發願都一樣,盡未來際誓願度盡法界一切六道罪苦眾生。未來還有未來,眾生無量無邊,四次發願都是無盡的。

我們應該知道,《地藏經》就是講地藏菩薩的發心,《地藏經》提醒我們,修行的方法就在發心發願。而一切功德都在初發心,若離初發心,則不能成就無上菩提。《華嚴經》說︰「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一切法高王經》佛告訴舍利弗︰「初發菩提之心菩薩摩訶薩,即發心日,已是一切聲聞緣覺眾生福田。」怎麼說呢?人所擁有的一切尊榮、富貴,生活中的優渥、順遂,或是能夠升天享福,或是因修行而證果,「此如是等一切,皆於菩薩中生,菩薩所化。」不要以為你得到的,都是你掙來的、是你應得的,你能擁有這美好的一切,是因為背後有發心的菩薩,在有形或無形中給予你的化導、加被,加上你的努力才有的成就。發心的菩薩也許是你每天所拜的菩薩,也許是某一位與你有緣的菩薩,又或許是你眼前的善知識。所以,佛說發心的菩薩是一切眾生福田,一個人最初發心的功德,億劫都稱揚不盡。

地藏菩薩最初的發願,是因為母親的苦難激發出來的,雖然為母親而發願,但祂的大願卻是徧緣法界一切眾生。當時的光目女也就地藏菩薩的前身,希望母親永遠離開三惡道,離下賤、離女人身,所以發了這麼大的心,她的母親可說是給了光目女最大的逆增上緣。光目女的願力這麼大,不只是母親,一切眾生都要度,這好比用大水在滅小火,母親的罪哪有不滅的道理!

地藏菩薩的願力以什麼為根本?慈愍!慈愛眾生,憐憫眾生,並且給予眾生快樂,這是地藏菩薩願力的根本。《大般涅槃經》說︰「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妙法蓮華經玄義》有進一步的解釋︰「慈是修行的根本,…慈是佛性,慈若不具佛十力、四無所畏、三十二相者,是聲聞慈。若具足者,是如來慈。此慈是大法聚,即是大涅槃。慈的力量弘深,具一切福德莊嚴。」地藏菩薩懷抱慈愍,大力修行,以大涅槃之心得無畏地,化一切眾生。並以所證的二十五種三昧,相應於自己的誓願,沒有地域方所,沒有際限,縱橫自在,妙應無方,隨順眾生之機感度化,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

本經說,地藏菩薩過去久遠劫中一直在發願,發多少願?發恆河沙願!發願次數太多,沒有辦法數得清楚。為了要廣度眾生,生生世世都在發願。地藏菩薩的願心這麼強,願力這麼大,可以說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苦難的眾生。

很奇怪的是,地藏菩薩有這麼強大的願心願力,為什麼眾生還是這麼多,不能度盡?這是四天王的疑問,這問題問得很好。現在處於佛法的末世,人們的煩惱習氣被薰習太久,惡業種子越積越多,惡業種子多,宿緣一定不好,遇不到善緣,遇到惡緣的機會就相對多很多。惡緣出現,把藏識裡面的貪瞋癡都引出來了,每一境界都會讓你生起貪瞋痴,很自然的,你就生活在貪瞋癡的環境中,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習氣,所以,沉沒在生死苦海而不知出離。也難怪眾生總是墮落,永遠度之不盡。

眾生無知,隨著煩惱習氣逐流,一下子人道,一下子三惡道,浮沉不定,勞煩地藏菩薩一而再,再而三的度脫教化。但是眾生所造之業,就像蔓草一樣叢生,沒完沒了,從不間斷的造作業因,由業緣產生業果,六道輪迴無法停息。眾生的煩惱無盡,造業無盡,所以眾生界無窮無盡。因為這個緣故,地藏菩薩度生事業無法滿願,必須一次又一次重新發願,發極重的願,一定要讓地獄眾生度盡,「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三善道眾生也要度盡,誓將「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愈是艱困愈是承擔,這就是地藏菩薩的精神。地藏菩薩並不因眾生難度,而打退堂鼓,反而更加激勵自己,以願的力量作為拼戰奮鬥的支撐,並且以勇猛精進的修持,來滿足祂大悲無畏的大願,這樣的願力,十分令人感佩。

地藏菩薩永遠把眾生擺在第一位置,解決眾生的苦難,永遠比自己成佛來得重要。為什麼要讚歎地藏菩薩、禮拜祂、瞻仰祂,因為地藏菩薩實在擁有太多功德,沒有辦法說盡。你讚歎地藏菩薩、禮拜祂、瞻仰祂,你得好處,別人不能分享,除非你迴向出去。

地藏菩薩給我們的真的好多好多,而,我們回報給祂什麼?

不能成佛的地藏菩薩孤單嗎?並不!因為祂有願!大願是祂對眾生始終如一、永無怨悔的誓約,度生是祂菩薩生涯中,唯一的目標,永遠堅持,永不放棄!

6.談人如何發心發願

瞭解地藏菩薩的大願之後,就知道願力原來這樣不可思議。

現在談談一般人要怎麼發願。首先,在發願之前,一定要建立起信心,我們看地藏菩薩發願很了不起,想學祂發願,很好啊,可是願是要行動,要去實現的,願不能是空願,不能落入瞎說,空口說白話,這樣對自己不負責任。

發願前先問問自己對佛法有多少信心,是不是真正信仰佛道,唯有信才能入佛道的初步,而且是要正信。也就是說,對佛法的精義要有正確的認知。

對佛法要有信心,這個信心究竟指什麼而言?指對佛、法、僧三寶產生信仰,以及深信因果的道理,乃至於堅信能夠令人出離三界的四諦、十二因緣等等。對三寶虔誠,對佛法有信心,從正信深信中產生力量,相信自己只要身體力行,就能得到出世法中的一切善,最後一定會證悟得到果報。

信仰能使人生起希望,信心堅固,信力也會相對增強而不被動搖。因為信仰之故,更能堅持修道理念,進一步探求智慧,使自己開悟,並生出解脫的力量。

正信是接受佛法道理的根本,信心不具足不能發願,更無法行持。先由信再生願,由願生行,信願行是連動、相互關聯的。信心確立了,就可以發願。

願要怎麼發?每一位佛菩薩都有祂的根本大願,及發願因緣。像地藏菩薩的慈悲大誓願,是為母親的痛苦解圍,非常世俗,卻很能切中人心。家裡的親人如果生病,或在痛苦中,不忍見其苦,就學習地藏菩薩發願,拯救其苦,並當願眾生不生病,不短命,不夭折,這是從病的因緣下手。

像地藏菩薩為長者子時,見到佛的相好莊嚴,好生欣羨,於是發願學佛度盡一切眾生,這是另一種不同的發心因緣。我們以為修學之初一定是轟轟烈烈,非常的崇高偉大,或者道貌岸然的,不是的,像長者子,那時候是被佛的莊嚴相貌打動,為了要得到美好的外表而發願。所以發心的因素,其實是緣於外相、很世間相的,但發心之後,透過慢慢的修持,實踐,和心靈的改造,都能逐步證悟成佛。

又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曾經墮落地獄受苦,見到獄中另一罪人被鐵棒毒打,狀甚悲慘,心生憐憫,告訴獄卒要代這位罪人受刑,獄卒一聽,非常生氣,亂棒將他打死。那時候就是佛初發慈悲心之始。相較於佛初發慈悲心的慘烈,我們發起願心可能就輕鬆多了,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要發什麼願,就先隨順因緣,看見眾生苦,看見災難,念念佛號咒語,迴向給他們,願他們離苦,免於災難。

看見什麼境界就發什麼願,順境可以發願,逆境來時更需要發願。人在順境不容易提高警覺,常忽略順境時候的發心。在歡喜開心的時候,你要發願,當願眾生,以法自娛,共成佛道。面對逆境就好發願了,看見無常、看人家在痛苦,你的願心要馬上生起,發一個願,當願眾生,得脫苦難,隨意自在。

有些發願是因為有所求,譬如你生活上的、身體上的、父母親人有困難災難,你求佛菩薩,求的同時你也發心發願了。舉例說,父母生病,你發願吃素、印經、念經,願父母身體安康。透過吃素、印經、念經的過程,你會向人宣說吃素、印經、念經功德,漸漸累積福德善根,你的願就成為力量,在心中生根萌芽,下次再有困難,又繼續發願,願力再繼續發酵。所以發願可以導致你行菩薩道,養成今生發願,來生發願,生生世世都會發願,乃至你開始發願度眾生,永遠不停歇的發願,永遠不停歇的度眾生。

修行一定要發願,因為對佛法有深切的信心,信心具足,一定會發願。很自然的,你會發起直心、深心、大悲心去利益眾生,這是真修行,你會想要修集一切善法,將一切福德,施予眾生,拔眾生之苦。

修行的人一定要發成佛的心,《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為發心真的太難了,你只要肯發心,一定能夠成就。佛鼓勵人,願要發就發大的,修個小乘二乘,心量太小,只求自己解脫,不是法器。佛時常訶責小乘阿羅漢,沒有擔當,不能紹隆佛種,荷擔如來家業。相反的,對於大乘菩薩就讚譽有加,菩薩廣行六度,大行菩薩道,為的是有更多的資產利益眾生。菩薩把自己辛苦修得的福德智慧,和取之不盡的寶藏,統統施予眾生,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所求皆遂,這樣的菩薩心腸,才是佛種,才能繼承佛陀度生的事業。

發大願一定感得諸佛菩薩的加持,祂們知道,有人加入了學佛的行列,正式成為佛子,便有護法神的降臨,日夜衛護著你。你發了願心,開始安於生活,不再汲汲營營,縱然清苦過日,也能甘之如飴。心靈的管理與精神的富裕最是重要,因為你已進入佛道的修學了。

無論你發什麼大願,大願的精神一定離不開利益眾生。你為眾生發願,未來一定成佛,因為一個修學佛道,實踐佛道理念的人,將來一定酬報因行功德而成就佛道。

如果你願心已經生起,卻不知道發什麼願,不妨依循與你相應的佛菩薩的大願,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發願於穢土成佛,教化濁世眾生;或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實現人間淨土的十二大願;抑或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四十八大願;或者觀音菩薩聞聲救苦,施予眾生無畏的悲心大願;或是學地藏菩薩自未得度先度他,無有成佛之時的大悲闡提大願。

發願因緣不定,可因人、因時、因地、因物、或因為某個情境而發,因緣成熟了,就自然發心。假如你以諸佛菩薩的大願作為自己的願,那麼你一定要相信,你就是祂,祂就是你。以地藏菩薩為例,你發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這是地藏菩薩的願,現在變成是你的大願了,你就是地藏菩薩。你在廣發地藏菩薩的大悲心,和踐履地藏菩薩的大願,現在你要以地藏菩薩自居,未來你證的就是地藏菩薩的果。乃至你發其他佛菩薩的悲願,也是如此。

發心之後,開始實修。你現在是凡夫地,修行正在起步,自我調伏是必要的,身心都需要調伏。透過實修調伏自己,每天撥出一些時間坐禪,調身、調息、調心,還要拜佛、拜懺、誦經、念佛,藉著種種修持好調伏自己。經過調伏,讓自己能夠安住在定境之中,達到開智慧的目的。你努力修持,自然有佛菩薩的加持,使你成長,信心更具足,更堅定。為了眾生而發心及修持,你的這一念心,這種道心,一定會有感應的。因為你勤修佛道,勤作佛事,很多的災難也都消彌於無形。

發心真的很不容易,發了心就不要再退回去,不要有悔心,修就對了。向著你的大願前進,即便逆境來了,也不要退轉,用你的心去轉境,本來應該要受報的,因為你的願心,你的修持,加上佛菩薩的加持力,會轉化的。佛法是在身體力行之後,才能有所體會。自己積極行菩薩道不退心,勸別人也應當如是,信佛、念佛,千萬不要有退轉心,把你的發心用在生活中,自會發現佛法的實用與可貴。

發願以後,心中念念都是願,要經常思念你發的願,隨時觀想這個願,每天念,每天提醒自己,天天都發願,願力才會精誠,才會自然的實踐出來。願本身是清淨、是向上的力量,現在雖空,未來不會空,因為你一步一步完成它,終有滿願的一天。

願不會是虛發的,你發了菩提心,一定結菩提果。發願的效果現在看不見,但經過生生世世的修行,你心裡明白,願力越來越紮實牢固,因為你確切頂戴了如來的付託,能夠兩肩荷負度生之擔。

諸佛菩薩因為發大願而凸顯祂的偉大,也因發願而建立清淨佛土,因清淨佛土而接引眾生。願是夢想,夢想能成真,未來,當你大願滿足,夢想成真的時候,你已然是個被眾生頂禮稱歎、圓夢成功的大成就者了!

7.看地藏菩薩如何說法

本品特別強調一個觀念,即訴說眾生由惑滋業,由業潤生,生還造業,業復墮苦。也就是由煩惱滋潤業,而引生未來之果。看著眾生這樣因蔓不斷而流轉生死,地藏菩薩的願發了再發,法說了又說,發願還不夠,還得三業並運,六度齊施,使用種種方便善巧的方法來教化眾生。

《大智度論》說︰「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為眾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德、禪定、智慧因緣故。是法身菩薩,種種法音隨應而出。」地藏菩薩種種施化,為眾生說法,如《地藏十輪經》所說︰「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地藏菩薩為教化眾生,示現種種身而為說法,都說些什麼法呢?「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婬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兩舌鬥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如果你遇到別人勸你信佛、念佛,還為你說法,說不定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

《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不說世俗諦,不得第一義。」眾生根基不一,業行也有善惡差異,地藏菩薩說法是就世俗諦入於真諦,而有軟語苦語的不同。說善、說惡,說因、說果,法是相對的,說三惡道是苦,人天道是樂,眾生聽聞,才能厭苦欣樂,棄惡歸善。

鈍根的人,聽菩薩說苦業,生厭離時,即求世間之樂,因此轉心,修諸福業。利根的人,聽菩薩說苦業,生厭離時,即求解脫,因此轉心,能修道觀,於煩惱中,得起出離之因。不說惡業罪行,眾生無由得知果報的可怕,而常行不斷。所以依俗諦說苦切語,而教化之。

南閻浮提眾生惡業偏重,苦報特多,地藏菩薩觀機逗敎,說的法都是因果報應的內容,告訴眾生種如是因,得如是報。眾生聞說苦報,內心畏懼,對他說法,容易受化。菩薩就是這樣設百千萬億方便力,善化眾生,令心信解,去惡從善。

《占察善惡業報經》說,地藏菩薩善於說法安慰眾生,所以佛稱地藏菩薩為「善安慰說者」。因為,地藏菩薩「巧演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等因緣,於此世界,眾生渴仰,受化得度。」地藏菩薩巧說諸法,擅用種種方法引導眾生,令眾生皆能受化得度。

世間事能產生現實的因果,世俗間俗俗事事也都離不開因果,生活中想要不觸因不產果,根本不可能,地藏菩薩就是從這些俗事來談佛法,讓眾生了解因果的可畏。

並不是玄妙高調的法,才叫做佛法,太虛大師說,佛法就是世間法︰「佛法如如世法融,真真俗俗本圓通,若人識得其中意,都在尋常日用中。」俗諦即是真諦,真諦離不開俗諦,地藏菩薩權巧說法,使眾生從因果觀扭轉過來,改過遷善。對凡夫眾生而言,地藏菩薩的因果說法,最實際,最受用,也最能感化人心。

8.談光目女母殺生業感

光目救母的故事,非常深入人心,因不忍母親受苦,而激發光目大悲心起,發了弘大誓願救度母親及廣度三惡道眾生,成為偉大的地藏菩薩。此則故事鮮明動人,有好幾個重點值得探討,不過,此處要提的是殺生的業報,及戒殺的觀念。

光目女母在生之時,喜歡吃魚鱉,又多是吃魚鱉的卵子,炒的煮的,都非常喜歡,放任自己大吃特吃,吃掉多少卵子呢?千萬倍以上,根本數不清,結果死後墮在惡道受極大苦楚。

佛經說到,殺生招感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報,其後若生為人,得短命、多病二種果報。得短命報,乃因前世傷害生命,令其不得盡天年,非自然命終,所以感今生短命。得多病報,是因前世惱害眾生,令其不得自在,所以感今生多疾病。

若是受過五戒,而毀犯殺生戒,會得以下惡報:

1.現世常懷害人之心。

2.後世心腸毒惡。

3.常被傷害、怨怨不息。

4.人不喜見。

5.思慮多惡,見者怖懼。

6.睡不安穩。

7.睡時惶怖、醒時驚悸。

8.死時狂怖惡死。

9.命終生於地獄。

10.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殺生是五戒之首,亦是十戒之首,更是出家比丘五百五十戒之首,佛陀以「慈愛與樂,悲愍拔苦」的精神對待一切眾生,因此制定戒殺的戒律。《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又說︰「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由此可知,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斷佛種性,罪業深重,不堪入道。再者,一切眾生形體雖然各異,好生惡死之心是與人類相同的,人類不應貪著肉味而殺生害命,況且,眾生皆具佛性,只要覺性一起,假以修行終將成佛,應心存禮敬,不可輕視,何況殺害?

由戒殺而護生,佛教因此而提倡素食,以吃素實踐佛陀的慈悲精神。如果能慈心不殺,捨肉食而素食,再兼修放生,可說是善行菩薩道了。佛在《十善業道經》說︰「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眾願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

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能持守不殺生戒,尚有五位善神守護,令不殺生者去除邪惡,六根完具,五臟調和,血脈暢通,指爪圓潤光潔。

話說回頭,光目女母好食魚鱉,尤其特好魚卵鱉蛋,不知道吃掉了多少。魚兒一次產卵,數量多到難以算計,試想,當我們吃進一口魚卵,有多少生命在你的口中喪失!而且還一口接著一口,大快朵頤,停不住口…,每吃一口,就造下幾千幾萬數不清算不盡的殺業!地獄之門悄悄地開著,等著迎接人間好食魚肉的老饕客光臨,眾生未知所以,莫名其妙進入地獄,享受諸般痛苦,嚎啕叫喚,呼天搶地,求出無門。

光目女母的業感雖令人一掬憐愍之淚,卻也深切地發人省思,使好殺、貪嗜肉食的世人有另類的警悟,嚴竣棒喝!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