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禾)晴.老師

釋品名

上一品稱佛名號,是成佛之因,本品論布施,是成佛之法。因布施屬法,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所以布施是萬行之法。《涅槃經》︰說「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菩提。」可見布施是修菩薩道時,非常要緊的成佛的助緣。

稱佛名號固然是成佛的根本,但若沒有布施之福為助,則根不能深,本不能大,列本品較量布施功德,以明助緣的重要。

較量,較,考核,量,稱量。布施,以福利惠施於有情,是眾行的根源,六度之初,四攝之首,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一、財施,以自己所有的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二、法施,以佛法為眾生演說,令其開悟。三、無畏施,於眾生無殺害心,令其無所畏懼。其中,財施即六度中的布施度,持戒、忍辱二度屬無畏施,精進、禪定、般若此三度屬法施,布施展開六度,所以菩薩因中修萬行,果中成就萬德,此即說明布施乃成佛之因,也是成佛之法。

布施為什麼要較量呢?有兩個道理,一、福田較量,二、施心較量,福田較量是就受布施的對象而言,《四十二章經》說施與惡人,不如施與善人,施與善人,不如施與受五戒的人,乃至施與百億辟支佛,不如施與如來,得福德多。聖人的福田比起凡夫要大太多了,得大福報皆由良田而生。

施心較量,就是布施的心,例如,舍利弗以飯供養佛,佛轉施給狗。世尊問舍利弗︰「汝施我,我施狗,那個福大?」舍利弗曰︰「世尊施狗福大。」這就是論心不論田。以飯供佛、供僧、供師長容易,要供給一隻又餓又醜的狗,這個發心不容易。

由此而知,大福報從心生,不在田,心是田的主人,田是心的事相,最大的福報,不是外邊的田,良田固然得福多,不如心的力量大。

行布施時,財施、法施、無畏施,皆平等心,無有高下,不住不著,才是第一義諦之施。《涅槃經》說︰「菩薩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時日,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飢饉豐樂,不見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論布施,有體空與不體空、望報與不望報等種種的差別,地藏請問,佛陀回答,令一切人因修布施而明悟微妙之法,所以必須較量比較。

經文內容

就在地藏菩薩講完了稱佛名號的功德之後,地藏菩薩又承著佛的威神力,從座位上站起來,右膝著地,跪在地上,雙手合掌,啟請問佛:「世尊!我觀察業道裡的眾生,一樣的布施,較量其功德,有的輕,有的重。有人布施後是一生受福報,有的十生受福報,有的百生、千生受大福利,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唯願世尊能為我解說。」

這時候,佛告訴地藏菩薩:「我今天就在忉利天宮,當著一切眾會,說一說閻浮提眾生布施時,較量功德的輕與重,你應當仔細的聽,我就為你說。」

地藏菩薩對佛說:「我於此事有疑惑,很願意聽聞世尊解說。」

於是,佛對地藏菩薩娓娓而道:「南閻浮提世界,有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這些身分尊貴的人,倘若遇到最低下,最貧窮,乃至身軀彎腰駝背,肢體殘缺不全,或聾或瘂,或心癡,眼盲,如此種種六根不全的人,這國王、大官、婆羅門等,想要布施時候,能放下身段,存著大慈大悲的胸懷,含笑施與,親手普徧的布施,或差人代為布施,言詞柔軟地慰問他們,這大國王等所獲得的福利,就像布施百條恆河沙那麼多諸佛的功德。怎麼說呢?因為這些國王等,對於那些最貧賤、身驅殘疾的人,生起了大慈悲心,所以有如此大的福報,在百生千生的轉世過程中,七寶具足,金銀、琉璃、珍珠、瑪瑙,樣樣不缺,何況是食衣住行所需的物品。

另外,地藏!假使在未來世,有一些國王、長者,以致於到婆羅門等,遇到佛的塔寺,或佛的形像,乃至遇到菩薩、聲聞、辟之佛像,能夠不假別人之手,親自操辦打理,供養布施,又能對寺院裡的僧人恭敬供養,以國王等尊貴之身行,種種殊勝供養布施,如此上行下效,人民也一定恭敬三寶,這一些國王等,可以在三劫那麼長的時間得生為帝釋天王,受到最勝最妙的喜樂。如果將這布施所得到的福利,迴向於法界眾生,共同享受功德,因為他的大發心,會使他得到更多的福報,在未來的十劫中感生梵天,作大梵天王,大千世界之主。

再則,地藏!假使在未來世,有國王、大臣、長者、剎帝利,以致到婆羅門等,遇到了佛的塔廟,或是佛經,佛菩薩聖像,已經毀壞、破損、剝落,而能夠發心修補,這國王等,獨自發心,或勸別人一起發心,或勸百人、千人等共同發心,眾人一起布施結緣,這國王等百生千生常得轉輪王之身,和他一同布施的人,百生千生常做小國王。如果還能在塔廟前發心迴向,那麼這國王和一同布施的人,皆能成就佛道,未來都能成佛。因為將布施功德迴向,果報是很大的,大到無量無邊呀!

還有,地藏!未來世中,有國王、大臣、長者、剎帝婆、羅門等,見到年老的、病苦的、和生產的婦女,在一念間,生起了大慈悲心,布施他們醫藥、飲食、臥具,讓他們從貧苦困頓中得到安樂,這種福利是最可不思議的!今後的一百劫中,常做第四禪天之淨居天天主,二百劫中常做欲界六天的六欲天主,最終必定成佛,永遠不墮在惡道裡。不但如此,百生千生,耳朵不會聽聞受苦之聲,何況親受?

還有,地藏!若未來世,有國王、大臣、長者、剎帝婆、羅門等,能夠作以上的腫腫布施,得無量的福報啊!而將這無量福報,都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不問功德多少,未來必定成佛!更別說只是釋提桓因,或大梵天王,轉輪聖王的福報而已。所以,地藏!你應當普遍勸導眾生,要像這樣子學習才是。

再說,地藏!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只種了很微少的善根,像毛髮、一沙、一塵、那麼細小,可是所得的福利,卻是不可言說,無可譬喻。」

還有,地藏!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見佛的形像,菩薩的形像,辟支佛的形像,轉輪聖王的的形像,夠布施及供養,即得無量福常,生在人道、天道,享受著殊勝美妙的安樂。若能發心,將此功德迴向法界所有眾生,共享此般殊妙安樂,那麼,這人的福利是無法言知的。

還有,地藏!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到大乘經典,或聽到經裡面的一偈一句,發出殷切的尊重由,內心深處生起恭敬讚歎,又能布施及供養,這人必定獲大果報,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將此功德迴向界的眾生,福報之大更是不可言喻。

還有,地藏!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見佛的塔寺,大乘經典,若是新的,去布施供養,瞻仰禮拜,心中讚歎,合掌恭敬;若是舊的,或已經毀壞,能發心修補整理,不論是否獨自一人發心,或勸多人共同發心,這些被勸發心的人,三十生中,常生為小國家的國王,主動發心的,,則常常當轉輪聖王,還以十善法去教化這些小國王。

最後,地藏啊!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於佛法中所種的善根,像是布施、供養、修理塔寺、裝理經典,甚或只小到一根汗毛、一小微塵、一粒細沙、一小水滴,那麼微許的善事,能夠迴向法界,功德施與一切眾生,這人的功德,百生千生都會受到人天最上妙的快樂。如果功德只迴向自家眷屬,或只求自身利益,這個果報可以有三生受樂。假使能夠迴向法界,功德是捨一得萬報呵!

所以說,地藏!布施的因果關係就是這樣的。」


重點提示

1.為什麼國王、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於最下貧窮,及諸根不完具者布施,有如布施百條恆河沙諸佛一般的功德利益?

《大智度論》對於國王、大臣、長者、剎利、婆羅門、居士等身分,有很好的詮釋:

「如有人至心布施及持戒之故,生剎利家。剎利即是國王及大臣。

若著於智慧經書,而不惱眾生布施、持戒,生婆羅門家。

若布施、持戒減少,而樂著世樂,生居士大家。居士,小人而巨富。(此由前世施福,今感富貴報。)」

長者,一般通稱富豪或德高望重為長者,印度則稱豪族、富商巨賈為長者。

又,什麼原因召感最下貧窮,癃殘瘖瘂,聾癡無目的報應呢?

《大愛道比丘尼經》說:「有財不施,世世受貧。」前世盜取他人財物;慳貪、毀戒,或阻止別人布施,或不肯施捨與人,招致貧窮之報。

癃殘瘖瘂,聾癡無目,這種肢體殘損,六根不完具,是人中最下劣、最可憐的人。前世見到行乞的人,皺眉不悅,或惡口罵人,或鞭打他人,或見人行善不能隨喜反生毀謗,或不信佛法也令人不信,障人修福,罪惡深重。或自破戒等,都是導致貧窮醜陋、諸根不具的果報。

福田有三類,受到恭敬的佛法僧三寶,是敬田;受報答之父母、師長,是為恩田;救助貧苦、下賤、孤獨無依,這一類稱作悲田。布施救濟他人可以得福,此田正是可生出福德之田。

這些國王、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是身分高貴的種族,對於最低下貧窮,種種諸根不完具的人,能夠發心布施,布施時深具慈悲心,願意放下身段而接近他們,以柔軟的言詞安慰這些貧窮低賤的人,這個發心真的非常不容易。恭敬三寶是最大的福田,一般人對於佛法僧相當恭敬,對於貧賤低下,肢體不全的人往往是輕視、打從心裡面瞧不起,即便布施他們,也很難有平等心、慈悲心、憐愍心、更不必說下心含笑,軟言慰喻。這些個國王、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有著尊貴的身分,卻不看輕低賤階層的人,布施時不分高下,如供養佛的虔敬心而平等布施,將來所得的福是平等福,像供佛一般的福,無所差別,功德太多太多了,難以計算。所以說,這些國王等所獲的福利,有如布施百條恆河沙佛般的功德利益。

2.為什麼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菩薩形像,供養布施,能得三劫帝釋之身?

救濟貧病是悲田,供養佛塔寺、佛菩薩形像是敬田,都是可植福、修福之田。

許多經典都提及,造塔有極大功德,其福無量。佛塔代表著佛身,體現佛的法身,也代表佛陀的聖意。遇到佛塔或右繞、或禮拜、或供養布施,一切宿障,一切罪業,完全消滅,必得解脫。因為佛塔所在之處,有一切如來神力的加護。

佛菩薩形像是正報的表徵,也代表著法身,及正法的存在。諸佛菩薩皆從無量的功德智慧所生,是眾生最大的福田。若能親自營辦,供養布施,這布施的功德很大,有三劫長的時間得帝釋之身,享受天福之樂。

3.為什麼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發心修補,或自營辦或勸他人布施結緣,百千生中得轉輪王身,及小國王身?

修補舊的塔廟、經像,功德勝過新建的。塔廟裡面供奉佛像,以及保存經典,倘若年代久遠而致使毀壞破落,能夠發心重修裝飾,可以使佛法得以傳承不滅,也讓人因接近塔廟,瞻仰佛像或閱讀佛經而生起信心,有了歸依的安定感,因此而深植善根,自己也造了偌大的功德。

況且,先佛塔廟也有著三層深廣的意義:一、過去有許多人曾經在此處修行,前人修行的形跡會讓人起了恭敬而生效法之心,見賢思齊,這是「表人勝」。二、舊的塔廟曾經人氣鼎盛,雖然沒落,但有前輩修行的見證,容易「令他信」。三、舊的塔廟乃至經像,留著前人修行的風範,古代大德讀過的經典,拜過的佛像,意義非凡,既是珍貴又有紀念價值,除了保存它們,如有破損毀壞,發心修補,功德比建造新的還大的多,這是「為報恩」。

修補舊的塔廟或是佛經、佛菩薩的聖像,有能力的話,自己發心獨立完成,力量不夠,則集合多人的力量,一起作布施,於佛法中結善緣。依《像法決疑經》所說:「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自己發心補佛塔經像,功德不可思議,眾人布施結緣,造作雖少,也是得福無量。

這裡說到,尊貴如國王、婆羅門等身分,發心修補塔寺、經像,未來得轉輪聖王之報,而一同布施結緣的臣民,得小國王身。轉輪聖王是一切人中最為第一殊勝,能夠得到這樣身分高貴,福份深厚的果報,是因為他們懂得持戒,又能勸導別人修福。要知道,所有的尊貴及財富,都是從布施及修善而來。

《五道罪福經》說:「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

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

勸人發心的,成就為轉輪聖王,被勸的臣民,成就小國王。福報加身,其來有自,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究不能獲此殊勝之報。

4.為什麼國王至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

世間是無常的,一切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無常,因為生滅變化,剎那不停。佛陀在《無常經》裡說,老病死是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的,世間若無老病死,如來則不出現於世,為世人說佛所證的法,以及種種調伏身心之事。人至老年,視茫眼花,髮白齒落,皮緩面皺,骨節疼痛,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言之流涕,行動須人攙扶,真是老而大苦。

病,人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而成。四大當中以堅礙為性,像是毛髮、指甲、牙齒、皮肉、筋骨、內臟等,這是地大;以溼潤為性,像唾液、鼻涕、膿血、汗淚、小便等,這是水大;以躁熱為性,身體的溫度、熱感、煩悶屬之,這是火大;以轉動為性,像人的呼吸,氣息吸入呼出,是風大。

四大不調就會生病,如果地大不調,全身沉重;水大不調,全身腫脹;火大不調,全身懊熱;風大不調,全身僵硬。佛說,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生四百四病,那是什麼情形?「百節苦痛,猶如被鞭笞一般,氣力虛竭,坐起由人攙扶,口唇焦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心懷苦惱,出言悲哀,一切佳餚美食,入口皆變成苦味」,此乃病之大苦。貧病最需要憫恤,難怪佛說八福田之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至於生產婦女,臨盆時的疼痛指數為十分。把疼痛的感覺分成十級,一分最輕微,十分最疼痛,婦女生產時的痛苦,以醫界的分類,大概僅次於剁手指的疼痛,癌症末期的疼痛為九分,及不上婦女的分娩。佛說婦女生產之時,支節疼痛,猶如被利刀分解,承受那麼大的劇苦。

見到老、病人以及生產婦女,能夠生起大慈悲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讓年老的人有安全感,生病的人有藥醫,產婦有飲食、臥具,安頓他們的身心,得到快樂,這樣的發心布施最不可思議了,會怎麼樣呢?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

五淨居天又稱五不還天,是證得三果聖人所居住的地方,在色界的第四禪天中。

因為不再還到欲界受生,所以稱不還。既然生到淨居天就不再退到欲界,所以經文淨居天主在前,六欲天主在後,應該是倒裝句才對!因為層層轉上的關係。在淨居天修行,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前,永遠都不會墮落惡道,而且百千生中聽不到苦聲。布施老病及生產婦女醫藥飲食臥具,就有這麼大的福報。

5.為什麼一般的善男女,於佛法中,只種微少善根,像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的福利,卻不可為喻?

上面談的,全部都是王公貴族布施所得的福利,以下是一般人布施得福的情形。因為本品談較量布施,佛就相同的布施,可是身分不同,所得的果報迥然不同做說明。

佛、法、僧三寶,是十法界裡面第一福田。佛說,要求大福報,當供養佛的三身。天上人間,佛的智慧功德最為至高無上,無有過之。正因諸佛成就無盡功德,所以在佛田裡培福,能獲無量果報,其福無盡。

雖然在佛法中,只種微少善根,像毛髮那般細微,像塵沙那麼渺小,福報卻無法形容的大,只是,這個福該怎麼種,用什麼方法去植福?

布施的時候,用歡喜心、恭敬心、不求回報的心,不自私自利、不有妄想雜念,換句話說,心中一片乾淨,以真誠、恭敬的態度,布施供養三寶,這樣的布施,就好像在好的田地裡播種,種植雖少,收穫卻甚多。佛透過地藏菩薩對眾生告諭,佛法裡面有無量寶藏,只種微少善根,所受的福利,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6.為什麼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遇佛菩薩形像,辟之佛形像,轉輪聖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如來清淨,具足無量福德、智慧,一切善法悉皆成就,眾行完備圓滿,為天上人間所共尊仰。

菩薩必須發大心,發了菩提心,自求覺悟,以實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而達成覺行圓滿,然後度化眾生,也令眾生出苦得菩提。菩薩自利利他,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為終身職志,這種偉大的胸懷,多麼值得崇敬。

辟之佛是已經解脫生死輪迴的出世聖人,應受恭敬供養。

轉輪聖王以十善法,治理世間黎民百姓,雖然尚未了脫生死,但慈愍眾生,他統治的天下,四海昇平,國土豐饒,人民安樂。轉輪聖王以其福德力,為世間福田,應受人天供養。

遇到佛像、菩薩像、辟支佛像、轉輪聖王像,都應供養布施。一念恭敬供養布施,得到的是,不可計量的福報,經常生在天上或是人間,享受殊勝微妙的快樂。

經文裡面曾多次提到,享人天福報,這是什麼道理呢?六道之中,三惡道是苦的,地獄道純粹受苦,餓鬼道必須忍受饑渴,虛弱恐畏,苦多樂少。畜生道愚癡,知母不知父,弱肉強食,互相吞噉。修羅道多瞋、驕慢、好疑、愛爭鬥。惟有生為人好修行,人道有苦有樂,對於修善、修佛事能勇猛,忍苦耐勞,精進不懈;能憶念,對於諸事,了了分明;能梵行,受持戒律,梵行清淨。藉著聽聞正法,思惟真理,依法修行,能修成道果。經典中常說,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所以知道人身多麼可貴。天上,天人是有智慧的,在人間修十善、受持戒律,才能生天,福報比人還大。

《大智度論》說:「修布施的人,聲名遠播,被人喜愛,廣受尊敬。處在人群之中,無所畏懼,命終之後,生於天上,並且必定證得涅槃。」

由此可知,人、天正是修福後所受福之處。

7.為什麼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這一段經文指的是供養法寶。

遇到大乘經典,或是聽聞一偈一句,非常歡喜地,打從心底面誠摯地讚歎、恭敬,甚至供養布施,這種果報真的是生生世世受用,不可說不可說的多!

什麼是大乘經典?像《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維摩經》,乃至《地藏經》等,都是屬大乘經典。能滅眾生大苦,興大利益事,名為大,乘是運載,《法華經》對於大乘,這麼說:「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大乘起信論》所說的大乘義:「一、體大,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二相大,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三、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

諸佛如來所行之道,兼名為大乘,換言之,大乘經典不外乎教導眾生成佛之道,其中包括開發佛性、菩薩道的內涵,以及六度波羅蜜的實修內容。法的功德之所以大,因為它可以使人開悟,悟後起修,終有一天會證得菩提。

想想看,我們讀一部經典,其中有多少感悟,這個感悟是不是影響我們一生?這個感悟或許不大,只是個小悟,但累積很多小悟,就是大悟了。我們心裡漸漸被潛移默化,做人做事的態度都在改變,這是法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體會了道理,這個道理來自於法的作用。

任何一部經典都能啟發我們的悟性,像《金剛經》說「善護念」,好好照顧你的心念,每一個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的守護。心念是無常的,放任即飛,照應著每一個念頭,不讓它生起煩惱,心能夠安住,才能談到修行。這麼說來,這個善護念就非常重要,不管你是不是修行,心安住了,會生出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辦法應付一切事情。相當簡短的一句話「善護念」,卻讓我們受用無窮,甚至學佛,成佛之前,都必須善護念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什麼?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一切相。每一部經都有它的教育意涵,我們根據它的意涵修學,淨化身心,提升心靈質感,這就是法的功效,法的教化。

法可以使人開悟,修行,以致成佛,法的價值絕非世間福報可以比擬,因為世間福不是究竟。

很多人修福是為了欲求,因為有所求而做。為錢財、為健康、為家庭、為物質的慾望,乃至追求生活的幸福與安定。當然修種種福可以滿足這些欲願,而畢竟,這只是人間福報,得的是現世之福。即便你修了來生或是好多生的福,但充其量只是人天福報,總有用完的一天。因為所有的福報及福報之物都是無常,像陣疾風,瞬間消逝,即使你用不完,留下來的,別人會幫你用,你也帶不走。你能帶走什麼?有形象的資產你帶不走,那個你看不見的資產,像是法給你的領悟,及產生的智慧,讓你用幾輩子都用不完,一直到你成佛。

事相上的修福,比不上修法所能給人的解脫。大乘經典講世間道理,也講出世間的修行,用功專研,當經典的義理深入到心裡面去,能夠敎人徹頭徹尾的改變,脫胎換骨,處在任何境地,心皆能轉境。境隨心轉了,煩惱當下就便成菩提。佛說,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能安住不動,心是清淨的,用清淨心、平等心看待一切事物,你已經入如來的境界了。

再說,你能把經的道理說給人聽,別人也因此而被點化,然後再輾轉為別人解說,會有多少人悟道呀!法是無價的,功德無量無邊,就是這個意思。

一四句偈是佛經裡面道理的濃縮,也是佛法的要義,以四句偈敎人,或自己受持,都有莫大的功德。

列舉幾個常用的偈頌-

讚佛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十方一切佛。」

愛護生命偈: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懺悔文: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體空觀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遇大乘經典,聽聞一句一偈,能生信心清淨,增進菩提善根。《涅槃經》說:「離開聽法,而能得涅槃,無有是處。因為聽法的因緣,得以開啟正知正見的智慧法眼。」任何一句一偈都是成佛之因,成佛之種。一句一偈雖少,但若使人聽聞而開悟,功德就大了。著名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當他聽到別人在念《金剛經》的句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過去培養的福德善根,待緣分一到,聽聞經典,或只是一句一偈,即時悟入。

所以對於法寶,當生起殷勤尊重之心,讚歎恭敬,供養經法,並且把聽到的經法及功德也布施出去,這樣子的常行恭敬尊重,愛重三寶甚深之法,必獲無量無邊的大果報。

8.為什麼一般的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三十生中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佛塔表彰如來為三界之最尊,佛德之最勝無比。遇佛塔寺,瞻禮、歸敬,能生正信,而且心有所依。至心恭敬供養,可植福田,並滅一切罪。大乘經典是利益眾生的法寶,更是成佛的無上寶典。憑依大乘經典修學,不只是超越生死苦海,尚能到達真

正覺悟的彼岸。見了經書合掌恭敬一下,或者念個偈頌讚歎一下,「願此經懺勝功德,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合掌、瞻禮、讚歎,都是表示內心的恭敬。

有機會造新的佛塔、佛寺,或印製新的經典,做這些布施,等於供養別人也能同樣禮拜、讀誦,及作種種修持。

若遇到舊的或已經毀壞的佛塔、佛寺、經典,出錢出力,發心把它修補起來。力量夠的話,一個人發心把它完成,自己沒有力量,勸導大家共同發心。自己發心和多人一同發心,後世所生,福隨身報,將得到善果。發起布施的人,獲轉輪聖王之報,共同發心的,獲小國王報。小國王們都屬輪王所統治,並被敎以五戒十善之法。

在這個末法之世,有幸遇到佛塔,佛寺,大乘經典,不論新或舊,都應該滿心歡喜,布施供養,因為這不僅僅福利眾生,也是續佛之慧命!

9.為什麼布施所得的功德,迴向法界,功德更多,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只是三生受樂,捨一能得萬報?

《地藏經》這一品講布施的功德,也就是敎大家修福的方法。修福的方法有千萬億種,可是《地藏經》說的修福,都行於佛法。在佛法中種植一毛一塵,一沙一渧的善根,都有不可為喻的福利,道理為何呢?諸佛成就無盡的功德,有無量法藏,於佛門中布施植福,雖是毫善,也是得福不盡。而且世上任何一種布施供養,都比不上敬奉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因為世間福不能超出生死,不是涅槃的正因。

佛談到布施時,特別強調布施的功德要迴向法界,什麼是迴向?什麼是法界?迴向是把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迴轉施予眾生,或某一特定對象,期望眾生或指定的對象得到利益,並一同證得菩提,趨入涅槃。法界指有為、無為一切萬法,亦即一切的人、事、物。法之所在,稱為法界,法存在於整體宇宙,諸法無量無邊,所以法界也無有邊際。

一般的布施供養屬於財施,將布施所得的福迴向法界,屬於法施。法施比財施的功德大,佛說布施之中,法施第一。為什麼?財施有限量,法施無量;財施得欲界之報,法施能出離三界;財施感人天果報,法施則感大、中、小三乘之果;財施只能利益這個色身,法施則利益人的心性神志。

迴向是拋棄固有的自私想法,擴大心量到與法界等齊,願無窮無盡的眾生共享功德,一分功德進入法界實相性體,便迅疾擴充,如十方虛空,無邊無窮。

懂迴向的人永遠都過得很好,心中也不會有太多憂慮,因為他懂得修福,又會累積,做了功德再布施出去,所以只會越來越好。作惡的人恰恰相反,惡業的關係,使他做更多的惡,一生擺脫不了與惡人為伍,以作惡事為習慣,結果是愈來愈往下墮落。

不要慳吝,快樂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功德,大家共用。你失去的可能只是眼前的小利,得到的卻是未來算不清的大利,這是佛說的捨一得萬報的道理,所以不要怕布施,更不要不迴向。在佛門中修福太容易了,想修福做功德,做都做不完,除了布施、供養之外,念經、念佛、拜佛,甚至動一個幫助別人的念頭,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只可惜大多數人不會做,不懂得做,只要善用其心,又會迴向,將來福報根本無法估量。所以不必吝惜把福報給人,古人說量大福就大,迴向就是這樣,有那麼大的量,就有那麼大的福。

這一品講布施,是有相的布施,皆屬有漏之因,不能出離三界。而且事施是有限量的,必須迴事向理,將布施的功德加以迴向,把有限量的事,擴大到無限量的理,用心擴大到法界無有邊量的理上,與法界理體相應,這樣福報就增長了,增長到不可計量。法界性體是清淨、平等、不染污的,我們在行布施時,要發清淨心、平等心,不論修何種布施,沒有高下,沒有分別,一律清淨平等看待,這樣修福再迴向法界,心與法界才是相應的。佛說功德這樣修,不問多少,都能成佛。成佛是世間與出世間最究竟圓滿的福報,這個福報都能得到,何況是六道裡面一般的世間福?

知道了道理就依著做,這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會把功德迴向又迴向,可以展轉迴向,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布施後十生、百生受福,有的千生萬生、無量億生一直在受福的原因,發心不同,造成福報有異。

修布施的因是不會滅的,所以布施之福常存。布施的福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心量小,但心量雖小,都還能有三生的福果。由此而知,布施修福不能不做,對自己現在未來太重要了,做,則獲福無量,未來的人生會因修福而改變;不做,你還是你,生活不可能變好,未來只會更差、更壞!

《賢愚經》說:「生死的道路這麼漫長久遠,唯有修福才是最重要的,不可不種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