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禾)晴.老師著

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白話翻譯
這時,無盡意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裸露右肩,雙手合十,向釋迦牟尼佛禮敬,開口問道:「世尊!觀世音菩薩是以什麼因緣,立名為觀世音呢?」

重點提示

無盡意菩薩是第二十五品的發起人,是此品的當機者,出來替我們請法。

「爾時」,就是釋迦佛把《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說完的時候。

第二十五品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陀講《妙音菩薩品》是上供諸佛,講完了就講下化眾生的《普門品》。這便是《法華經》一乘法的闡述,菩薩的修行要上供諸佛,下化眾生。

佛陀在法華會上,要講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眾生的因緣成熟了,與會的聽眾,要聽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因緣也成熟了,於是成就了佛陀講這一品《普門品》的法會,叫做「爾時」。

菩薩,是一切菩薩的通名,無盡意是這位菩薩的別名。諸佛菩薩,都是以德立名,這位菩薩為什麼叫做無盡意呢?意,是心,有無盡的心。古德用四句偈形容無盡意的名號:「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盡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為無盡意」。意思是:世界無量無邊,都是塵擾擾的骯髒不淨,而眾生無窮無盡,皆業海茫茫的為業力之所牽引,而沉溺於無底的情愛河流中,滔滔不絕的隨波逐浪,輪迴不休,不能了卻生死。眾生受苦,這位菩薩不忍見這許多無量無邊的眾生受諸苦惱,於是就發無盡的悲心,要度無盡的眾生,是故號為無盡意。

另外,《地藏經》裡有提到無盡意菩薩。無盡意菩薩是在地藏菩薩之前發心的,當地藏菩薩還是光目女的時候,因為喪母,內心非常悲痛,請來正好在門前托缽的阿羅漢指點迷津,母親到底墮在哪一道?阿羅漢入定,觀察到她母親墮在地獄裡受大苦,就教光目女怎樣供養佛、禮敬佛,來超度她的母親。

那是過去無量劫以前的事情,後來光目女因為母親而發起要度盡所有世界的三惡道眾生之偉大誓願,成就了後來的地藏菩薩,而福度光目女的羅漢就是後來的無盡意菩薩。光目女有可能是受到無盡意菩薩的影響,跟了無盡意菩薩學發菩提心的,只是《地藏經》並沒有提及。

「即從座起」,是指在法華會上,當無盡意菩薩聽佛解說了《妙音菩薩品》之後,隨即從座位上站起來,應機請問佛問題。「座起」,古德用深義作為解釋,說「座」,是象徵諸法空座,《法華經》第十品的〈法師品〉說到,講述《法華經》的菩薩應以「諸法空為座」,諸法是清淨的空性,離開人、法的執著,以清淨的法空為座,就是法空之座。但菩薩不著於諸法空,從空出假,這樣才能去度化一切眾生,所以菩薩請法是依法空而顯出妙有。這位菩薩即從座起,是「起」於大悲心,因大悲心來請佛為眾生開示這個法筵,也表示菩薩對世尊的禮敬,「即從座起」有此深意。

「偏袒右肩」,這是佛在世時,佛的出家弟子起身請法的一種儀式。平時不禮佛、不說法時,左右兩肩都是包裹覆蓋不袒露出來,到了見佛、禮佛及問法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會特別將右肩坦露出來。

當時在印度,袈裟露出右肩,是為了替師父做事時要有莊重的儀表,也為了做事時比較方便,都是表示恭敬的意思。
「合掌向佛」是將兩手手掌十指相合拼攏起來面向佛陀。在印度,這是表示對上的恭敬禮節。佛法的解釋,兩手的十根手指,代表著四聖與六凡的十法界,將十指併攏合掌在胸前,表示十法界在一念心中,因為十法界皆由心所創造;而且手掌合在一起,也表示一心不亂,是一種真誠的禮敬。

「而作是言」,無盡意菩薩禮敬佛陀之後,就向佛請法提問:「世尊!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因緣,名號叫做觀世音?」無盡意菩薩以三業恭敬向佛請法: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身業恭敬;合掌向佛,是意業恭敬;而作是言,是口業恭敬。

「世尊」是佛十號的尊稱。「世」是世間、出世間,「尊」是尊貴。佛是世間及出世間最尊貴的大聖人,超出九法界而獨尊。佛在因地中發無上菩提心,勤求佛果,自利利他三覺圓滿,以具眾德,為天上人間所尊敬。九個法界是–六道凡夫、三乘聖人。六道凡夫屬於世間,三乘聖人屬於出世間。佛超出九法界之上,不但為世間所尊,也為出世間所尊,故稱「世尊」。

無盡意菩薩已經是《法華經》所說的「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的等覺菩薩,祂以慈悲修養身性,善於獲得佛的智慧,通達大智大慧,已達到涅槃解脫的彼岸,名稱遍傳了無量無數的世界,當然知道觀世音菩薩因何命名。觀世音菩薩萬德望重,功名昭彰,周遍十方,之所以提出此一問題,是為了還沒有瞭解觀世音菩薩功德的眾生而問,請世尊解說觀世音菩薩度生的功行,使一切眾生都能廣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度。也可以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救度一切眾生的廣大功德,是由無盡意菩薩的請法因緣而來。

觀世音菩薩以智慧觀照,慈悲救苦為緣,以眾生求救之音聲為因;尋聲救苦,因緣湊合,感應道交,故名為觀世音。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