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禾)晴.老師
一、信願行—三資糧
《阿彌陀經》全經勾劃著極樂世界殊勝不可思議的居住境界,讓娑婆眾生生起欣極樂、厭娑婆的出離心。
極樂與娑婆詳細研究,苦與樂成為強烈對比,難怪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斷勸請我們應當發願往生:
娑婆苦:
一、不常值佛。
二、難聞佛法。
三、惡友牽纏。
四、群魔惱亂。
五、輪迴不止。
六、遭墮惡道。
七、塵緣障道。
八、壽命短促。
九、修行退失。
十、佛道難成。
極樂樂:
一、常得見佛。
二、常得聞法。
三、聖賢會聚。
四、遠離魔事。
五、永脫輪迴。
六、無有惡道。
七、勝緣助道。
八、壽命無量。
九、入正定聚。
十、一生行滿。
極樂世界有無量之樂,是究竟的快樂。依照彌陀四十八大願中的殊勝方便念佛往生,當然是最簡易而又最有保障的方法。但是,念阿彌陀佛,還需要有信、願、行三大資糧。
信
— 信自己努力念佛,功不白費,畢竟往生。
— 信彌陀願無白願,臨終必定現前接引。
— 信自己自性清淨,與佛無有差別。
— 信此心是彌陀,此性是彌陀,此身將成彌陀。
— 信自己修行功成,終將成佛,與彌陀無有二樣。
如此深信,就是彌陀法門的大信。
願
— 願依止彌陀大願,願生極樂,願受彌陀教化。
— 願與彌陀同願,發大慈悲救度眾生,並建立莊嚴淨土化導眾生。
如此切願,就是彌陀法門的大願。
行
— 依止彌陀悲願,憶佛、想佛、念佛,並培養善根福德,跟隨彌陀接引而往生極樂淨土。
— 行彌陀之所行,學習彌陀之發願、修行與成佛攝受眾生,都是自己所當行。
如此力行,就是彌陀法門的大行。
二、怎麼深信
佛在《阿彌陀經》所介紹的極樂國土,殊勝曼妙,超越人間想像。但是我們要瞭解到,所謂淨土與穢土區別即在於此,穢土眾生心地諂曲不平,自分高下,反射在所處的世界自然有高低坑坎等濁惡現象。淨土的美麗乃在於淨土眾生心地美麗,而且積聚無量福德所感得的相狀,所謂心淨則土淨。何況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個願力造就出來的,佛名不可思議,佛願亦不可思議,佛願不可思議,想當然其佛國土必不可思議。淨土相應於穢土,穢土不淨,三界不安猶如火宅,應生厭離,而淨土正是諸佛救度眾生出離火宅之後,給予安居無憂,並安養一生的好地方。
我們對於淨土應有如是信解,對淨土渴仰故,即於彌陀自然心懷戀慕,而契入彌陀法門,生起大信。
信仰彌陀以致信心不被動搖,時時安住於彌陀聖號和彌陀慈悲的大願之中。由此培養出了更堅定的自信心,這個堅定的自信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己的體性與佛的體性原來無二無別。佛的體性是清淨的,我的體性當然也可以是清淨的,藉著彌陀信仰的殊勝方便法趨入,我的體性也可以達到清淨。彌陀核心大願之一,要讓其國眾生定成正覺,令極樂的人民都成佛,我若生於極樂,在彌陀的教育下一定成佛!
深深的信仰彌陀,並以阿彌陀佛為唯一的、終身的皈依之處,就是彌陀行人的大信。
三、怎樣發願
信仰彌陀又如何生起大願?
對於彌陀淨土既是歡喜信受,自然就會欣然嚮往發願往生。願有其力量,促使人趨進目標,達成目的。修行之人發願很是重要,每個階段都可以發願,例如:這一階段我念佛培養信心,下一階段念佛希望增長智慧,再另一階段發願念佛生起菩提心。每一個願都可以使我們向前邁進,這就是精進!也是往生淨土的資糧!
1.有願就能成就
當我們起了願,願生極樂,皈向彌陀,願便開始起作用。願力的驅使,心念行為慢慢起變化,逐漸走向自我淨化,到一個程度與彌陀的願力相應,阿彌陀佛便以其光明攝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身口意益發清淨,往生的願益顯堅定成熟,這就是因發願而累積的往生資糧。在自我淨化,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或因某些因素而達不到往生的資格,比如信心不充足,事理不深入等,往生的資糧不夠。但是,念過佛,佛名足以召德,念佛功不唐捐!彌陀以其本願之大力,令我們得以往生,往生後或處於邊地、或是疑城,或處於蓮花苞胎,好好加強訓練,具足了資糧,才進入真實的極樂世界。佛繫念眾生不捨一人,更甚於眾生憶想祂;佛由一個平凡的人淨化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乃至成佛,所有的念頭都是想著:「我能夠給眾生什麼?以什麼方式幫助眾生?怎麼使眾生離苦得樂?眾生如何修行可以成佛?」可以得度的,佛不放棄任何一人!佛以祂偉大的願力背書,保證願生極樂的人必定如願。
願力就是動力,發願可以驅策自己前進,幫助自我提升,但是願必須實際,能夠做到的願才發,不能是空願。當我們每一次發願,要檢視自己,有沒有背離彌陀的願心?是不是契入彌陀的願海?佛的慈悲我學到了嗎?佛的無私我做到嗎?佛是一個目標、一個榜樣,終有一天我會和祂一樣!
2.當下就該發願
感受到阿彌陀佛的莊嚴偉大,而願生極樂,這個願什麼時候該發?念頭生起時,當下就趕快發願。此時內心起了感動便是與佛相應,受到佛的攝受。此刻的阿彌陀佛常住心中,一念相應,一時之間,持間停止,貫穿過去、現在、未來,剎那變成永恆,在你發願的同時,即是往生。
不只是當下發願,還要隨時發願、念念發願:「願生極樂,成就於極樂。」如此策勵於心。過去已發過願的,還要不斷的再發願;現在才發願的,還要時時再發願;未來要發願的,希望現在就能發願,願生極樂成就菩提道果。
當我們了知彌陀法的大信與大願,心中再度念念生起阿彌陀佛,這時,我們已經具足六信,信自心、信彌陀、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不再造作諸惡,並能常養善根。確信自己必然得生極樂,也能幫助眾生往生極樂。如此的彌陀信仰,已是深信、已是真實發願。
四、怎麼修行
所謂行是指稱名、念佛三昧以及實踐彌陀大願。
有的人仰信於彌陀,以彌陀為唯一皈依,依止彌陀、歸敬彌陀,也念彌陀願生極樂。如此念佛雖蒙佛接引,但屬他力念佛,自心的那一份佛性沒引出來。
1.修行的次第
念佛一段時日,因佛加持而生信心,這時念佛不只是信仰,開始思考佛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念佛?念佛有什麼道理?經過逐層探究,明白了佛原來是個自覺者、覺他者,而且是覺悟真理的究竟圓滿者。佛所做的一切就是幫助眾生開悟,解脫生死,而且引導眾生成佛。有了清楚的理念能夠更堅固自己的信仰,依佛之教,信受奉行。由基礎的相信、發願、修行,而契入念佛之心、行佛之行、願佛所願,由學佛、模仿佛,漸似佛而究竟成佛。
2.念佛三昧
這一長段的修學過程,由於念佛的相應,我們會思索佛之所以成佛的一切種種,佛的證悟、佛的悲心、佛的智慧、佛的力無所畏,以至於佛的願力,祂是怎麼做到的?因為我們仰信祂,佛是模範,以是,我們依止佛的一切,以佛的信願行,為自己的信願行,念念與佛相應,念念契入彌陀的大悲願海。此階段的念佛已達念佛三昧(正定),所念所行都具足菩薩道,內心生起的菩提心愈顯清淨圓滿。
每一尊佛都有其本願,這個本願就是其自身的特殊願力,我們念著阿彌陀佛,依佛的行願而起願行,對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就必須有深刻的瞭解,再循彌陀的殊勝方便法趨入,很快就能深入大願核心。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三昧),深入了彌陀大願境界,乃能領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此時,已經徹底掌握了《阿彌陀經》彌陀法門信願行的宗要。
以大信、大願、大行實踐彌陀精神,貫徹自己信仰理念,阿彌陀佛的大愛豈只在極樂世界,娑婆,也可以是真善美的人間淨土。
五、勸進行者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一開始,便介紹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勸大眾生起信心。經文說到極樂世界黃金為地,地上有七寶樹、七寶池,池裡是八功德水等,勸眾生要深信,並應當發願往生。往生的條件就是要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攝持一到七日可以一心不亂的話,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還有諸聖眾會出現接引至極樂國土。
1.釋迦牟尼佛的苦心
本師為何要勸發大眾往生極樂呢?因為我們在此土修行不容易,尤其生死關頭,最難自主,當死相現前,心就顛倒隨業力而去,任你修行功夫多麼了得,還是會迷,出不了三界。
所以佛三次殷勤勸請,勸眾生應當發願,稱名念佛,臨終時仗彌陀之力,自在往生彼土。
2.極樂淨土的利益
若生到極樂淨土,可以得到三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且極樂國土的人民多是一生補處,即候補佛,像觀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多是此等的上善之人。不只是這樣,只要往生極樂,不管你是什麼人,有過什麼罪業,絕對一律成佛。
3.十方諸佛護念
對於這麼勝妙的彌陀淨土以及彌陀聖號,連十方諸佛都要讚歎,《阿彌陀經》說「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下方世界和上方世界的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為什麼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因為我們真實的相信十方諸佛所說都是實言,那麼我們就為一切諸佛護念。所以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也是一切諸佛護念的法門,我們修學的彌陀法門不但與阿彌陀佛相應,也與十方諸佛相應。讀完《阿彌陀經》我們不禁也要讚歎自己,善根福德真是深厚!何其有幸受持《阿彌陀經》!何其有幸稱念阿彌陀佛之名!
願天下有緣眾生同念彌陀,同生極樂。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