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禾)晴.老師

一、人生是苦

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再如何優秀的人都有瑕疵。人生也是,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苦短,這麼短暫的歲月卻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悲歡離合、愛恨情愁。人的一生有許多轉折波動,在轉折波動當中讓人嘗遍眾苦,人生雖有喜悅,但是喜悅歡笑的日子有憂傷苦惱的日子多嗎?

人為什麼苦?因為怕失去,因為不能擁有,人們因為害怕所以憂苦。害怕什麼呢?怕沒錢、怕老、怕病、還有,怕死。害怕的事情太多了,要細數的話,不能說盡。人的煩惱有八萬四千,這麼多的煩惱擾亂著我們的身心,所以說人生是苦。

二、人生有八苦

人的憂苦何只萬千?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事情或小或大都能引發憂苦。週遭的變異、環境的更動,也會引起內心的不安;千憂萬苦總括起來,人生的苦不離生、老、病、死。

生,每個人都是哭著出生,娃娃出生,通過母體擠得死去活來,一條小命受到無數驚嚇,吃足了苦頭,怎能不放聲大哭!

老,老了苦是容易體會的,視茫、髮蒼、齒牙脫落、身體不聽使喚、行動不便等,機能的自然退化本是無可奈何,只是,老人也曾經年輕,年輕時的熱血與抱負,使得生活充實而且有意義。進入中年之後,經過歲月的洗禮,不論事業的成與敗總有風霜的滄桑感,徒嘆時不我予!到了老年,體弱色衰,遲鈍無知,既沒有家庭地位也沒有社會地位,對於老人,前景是黯淡的。人老多病,年紀老了,在病苦中度過餘生,又看著朋友、親人一個個相繼死去,心中的悲苦實在無以言宣。人老了,權勢、財富、地位跟隨著年齡逐漸遠離,曾經擁有的一切,都將退失,留著的,是放不下的心、眷戀過去以及無限唏噓的情懷,這是老人的淒涼與悲哀。

病,生病不好受,發燒、感冒、咳嗽這是小病,雖說小病卻很惱人,若患重病,人生的歡顏盡失,家庭也難再幸福快樂。

死,死亡是殘酷的,不論生前是否榮華富貴,是否富足享受,都因為死亡而告落幕。遺留給生者的,是逾恒的哀傷惆悵和揮不去的死亡陰影,以及埋於內心深刻的恐懼。

除了生、老、病、死,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

愛別離,朋友、愛人、父母、子女遭遇生離或死別,其中的痛苦除非親身經歷,否則難以向旁人道。

怨憎會,互相怨恨,偏又冤家路窄聚在一起,語言乏味、面目可憎,討厭極了!合又合不來,分也分不開,還要每天相對,真是苦啊!怨憎會的關係像是同事、夫婦、兄弟、姊妹、母子、朋友,都可能因為感情失和而發生。

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一輩子似乎都在跟欲望追逐。有了這個想那個,欲望永遠不滿足,由求不得而生起愁苦。

以上七苦,再加上五蘊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就是佛經所講人生的八苦。

三、身心二苦

人生的這麼多苦,歸類起來就是身苦、心苦這二項。如身體的酸、痛、麻、冷熱、飽餓、疾病,生理上的反應即是身苦。當思想啟動,自我思考或與外界觸碰,觸動了感受而產生喜怒哀樂、空虛、落寞、幻滅、絕望或不滿足、不安定等,就是心苦的表現。

身苦:人因業力而生,這個身體是從業而有,有了身體,身為苦本,因為疾病而產生苦痛就免不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生理機能不斷衰退,於是百病叢生,身苦更劇,人生是苦,身苦是很好的寫照。

心苦:人的一切心苦都是由煩惱在作怪,那麼煩惱的根源究竟是什麼?貪欲!貪自己所愛,對於欲望的永不滿足。人的一生幾乎都在財、色、名、食、睡中混過,而且熱衷於色、聲、香、味、觸的追求。喜歡漂亮美眉、辣妹更好,不要機車要轎車,房子講究裝潢,手機要最新型,電腦上網速度要快,餐廳一家換過一家,穿的、戴的、用的要有質感;錢,越多越好,勞力,不必付出最好。

有,要更多;好,要更好。精神上的要求是如此,物質的愛戀也是一樣。財富、權力、地位、情感、健康以至於生活上的享受,都在貪愛戀著之中翻騰湧沸,盡其一生熱烈的追求,無怨無悔。

四、無常是苦因

人有這麼多永不滿足的欲望,怎麼能不引發憂苦呢?但是,實際上人生不盡然是苦,有些人身體健康、經濟富裕、家庭和樂、生活順心愜意,不是很快樂嗎?何來的苦?人生有很多歡喜啊,為什麼盡講悲觀那一面?其實,佛說「人生是苦」,這個苦是指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會變化,不徹底、不永恆,因為「無常故苦」。譬如身體健康並不能長久,終究會衰老病死;錢財也是一樣,不一定永遠富有,出現經濟危機也會變窮。權勢、地位都是相同的,不會持久,因緣變化而得,因緣變化而失。失去與獲得都不是我們所能掌握預知,但是這之中就產生了苦跟樂的感受。看的、聽的、想的、接觸到的,如果跟自己的心意不合,苦就出來了。反之,若是事事順心,就歡喜快樂。例如,想看連續劇,別人跟你搶電視,不看連續劇,轉台了,心裡就不高興。又像吃到好吃的東西,很好啊,明天還要再吃;明天沒有吃到,心情就沮喪了。如果連續好幾天都讓你吃一樣的東西,一定又厭惡的要命,想了都會作噁!

這是說,苦跟樂的感受是心與環境的對應關係。無常的意思是,心境會變,外境也會變,心境、外境無時無刻不產生變化,所以對於心或境都是沒有安定的,世事因為不能安定,不能令人滿足而有缺陷,雖有喜樂,但不圓滿。所以「無常故苦」,一切的喜樂都是暫時的,由於無常的因素,而必逐漸消逝。無常的緣故,人生怎能不苦?當然人生是苦,人生多苦呵!

五、知苦當離苦

人生無常,好景不常,是令我們身心皆苦的原因。要解除憂苦,就必須找出苦因,知苦當離苦。如知道自己生病了,找醫生追查病因,對症下藥,病才會好。

怎樣離苦呢?

人被眾苦所逼迫,其中生、老、病、死的苦是每一個人不能避免的,隨著年齡的遞增而終會到來。即使一切苦痛都解除了,但是生、老、病、死還是存在。然而,佛法是講求現世的安樂,皈依三寶,祈求三寶的庇祐,總能增長福壽,多少可以解除身心的憂苦。佛菩薩慈悲加被,他力是幫助了,自己也必須致力改善、淨化自己的身心,做到身苦心不苦,離心苦,人生才能改變。離心苦是指不跟自己過不去而自尋煩惱,學習放下、捨得。放不下、捨不得怎麼能看得開呢?凡事過得去就好,量大不與人爭,心靈才會得到平靜。解決了心苦,在面對生、老、病、死身苦的問題時也能坦然正視,沒有憂愁、沒有恐懼,勇敢地承受。

六、離苦的方法

佛法所講的,得真正的解脫,免除一切的憂苦,首先必須深信因果,其次深信三寶、深信佛、法、僧無邊的功德,再則心念專一,最後起真理之智慧破除煩惱。

1因果法則絕對是善惡分明,禍福自承的。知因知果的人一定奉公守法,謝絕所有的壞事,關閉所有的惡念,行善布施點點滴滴由小做起,小心翼翼的培福修福積聚善根。因為,果一定會報,只是報時未到。善報惡報都是自作自受,半點不由人。

2對三寶、對佛菩薩更要深具信心,諸佛菩薩是我們的依靠,護持我們免於憂懼,走向身心永恆的解脫。例如,人為什麼要念佛?人們習慣念阿彌陀佛,因為念佛有鎮定的力量。念佛是信仰、是寄託,相信阿彌陀佛能排除人們的憂苦,能創造人們的生活奇蹟,能帶給人們快樂幸福。更重要是,可以往生極樂淨土,在極樂世界裡無憂無慮的生活。因此培養對三寶的信心,的確可以改造人生,讓人積極進取,勇於面對困境,迎向光明。由於對三寶、對諸佛菩薩有甚深的信心,所以深信三寶的力量確能幫助我們度一切苦厄,真正遠離身心的憂患。

3相信因果的牽引,並確信諸佛菩薩的甚深功德,

心應該隨之建立,心念不至於再浮沉搖蕩!應該把念頭收攏起來,專心一意,下功夫修心養性,重新灌輸自己正確的人生觀。

修心養性有諸多法門,然則,心思太過,容易浮動,心緒不易安定,會產生許多妄想,妄想一起,煩惱、欲望就無有止盡。人即是由煩惱、欲望駕御心靈、駕御生活。因此,修行的第一步,心念專一。

不管作任何事情,心念專一,掃地就是掃地,開車就是開車。生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氣氛,不分心,不做第二想。念佛也是,念佛能夠凝神而至專一,念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繫於一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不動亂、不分散,很快的,心情便得到寧靜,因寧靜而安定,不為煩惱而憂鬱煩心。將心念專注於一境,清楚明白心念的動向,把持住自己的心,才不受煩惱憂苦的干擾。

4再說到由智慧破除煩惱,智慧的獲得是由定而生慧。我們看政治家、大企業家、首腦級人物絕對是冷靜、沉著型的,處理事情不慌不亂、圓融漂亮。因為冷靜沉著一眼就把事情看透,可以從容應對,而且不容易出差錯。冷靜沉著就是定力,定力能生出智慧。心念專一,繫於一境就是定,長此練習,心得安定便滋長智慧。有智慧的人看世間的一切如浮雲幻月,如泡沫陽燄,一般以為真實的種種景象,在一個有智慧的人看來是虛妄的、是幻化的、是一無所有。因為眼見耳聞所謂的真實,都是因緣生起而有,因緣散去而滅。因緣的即生即滅就是無常,而生滅又不停息的變化;今天的我比起昨天是新生的,因為舊的細胞老化退去,新細胞不斷更新。同時,這一秒的我又是老化的,新細胞又生出。人體的新陳代謝變化如此迅速,萬事萬物又何嘗不是!看清無常的真相,才不致執於境象,耽於喜樂或陷於憂苦而不能自拔。

七、轉苦為樂

另外,讀誦經典亦能獲取智慧,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跟如何離苦得樂、解除身心憂苦、以及真正的解脫之道。

要徹底拔除身心的憂苦,是需要經過思惟、修習、實踐才能成辦。生命本身是可愛又可悲的,把可悲、不討喜的部分拿掉,人生不是很美滿嗎?而令人討厭的那一部份,我們只能靠修行來轉化提升。依據因果法則做到止惡修善,培養正確知見,念佛、學佛以至讀誦經典通曉道理;簡單說,只有真正的付諸行動,改變自己、淨化自己,才有可能成就圓滿的人生。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