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蔡(⺡禾)晴.老師
一、念佛
1.遠離煩惱
認識這個現實世界,沒有任何事情是快樂的,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苦的,在苦中作樂,樂去苦來,所得到的快樂多不實在!世間事不過須臾,為了短暫的虛榮歡悅,卻讓自己苦了又苦,不斷忍受苦果,何必呀?我們所處的環境確實如此,看清它,明白這個苦給人造成的傷害,所以應該生起出離心,厭離現前所有的缺陷,厭離種種煩惱,而欣求心靈的平靜與解脫。譬如痛,身體上的痛,忍一忍,痛也就過去了。如果忍受不了,就想想出離的意境,身是苦本,有了身體就會痛,痛一來當然是苦。但是,痛又能痛多久呢?再痛再苦都會過去,因為無常嘛!這樣一想出離心就出來了,因為痛而帶來的煩惱便不至於停留太久。再說心理上的痛,當事情發生而形成心理的傷痛,也要這麼想,世事無常,沒有人能夠一生都處於顛峰而不衰落,日月潮汐不是都有升沉起落嗎?四季天候也有一定的變化,何況世間的一切豈能永恆不變?財勢、名望、感情以至生命自有來去,那裡是自己所能主宰操縱?來去隨緣吧!
當你生起出離心,決定擺脫煩惱的痛苦與不快,會發現到,原來在意的事情,不再覺得那麼重要,對人、對事的態度自然間昇華了。因為懂得出離,對世間事不會再有貪戀,能夠寬容對待,心境由原本的強烈,轉變為淡薄,而再逐層提升。這是由於生起了出離心,讓人遠離煩惱,遠離繫縛牽絆,重新認識自己。
2.念佛離苦
如是只是短暫的心出離,還是不夠的,內心的定力太過薄弱,很容易隨著情境起舞而產生各種情緒。例如股票大漲,財富瞬間暴增,或是大跌,財產一瀉千里,血本無歸;心情起伏太大,一下子又回復了世間的憂愁苦惱。所以需要透過練習讓心境趨於穩定,不致搖擺,最好的方式就是念佛。
念佛培養專注力、定力,再者,念佛培養出離心,出離這個苦的世界。因為有一個絕妙優異的地方,在那兒,你不必再刻苦耐勞,為了生活而忍受一切的苦。那裡是豐足安樂、是富裕平等的,而且還伸展了雙臂,熱情地歡迎我們移民。那個地方不像我們這邊,爭鬥、嫉妒、憤恨、仇視,他們只有平和、寬厚、愛與鼓勵。環境是美麗的新世界,居民散發的,盡是純淨的人性光明面。那個地方不分貧富貴賤,只要念佛誰都能去,那一片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3.阿彌陀佛
在浩瀚無涯的宇宙中,有一顆明亮耀眼、攝人心弦的星星,這最美的一顆星,住著阿彌陀佛和數不清的美麗菩薩,以及許許多多輕鬆自在的人,開心愜意地生活著。這一片寬廣無垠的淨土,正是佛經裡佛陀經常提及,無限歌詠讚歎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超越人們的想像能力,一個超勝獨妙、不可思議的淨土,端嚴、雅緻、高貴、華麗,熠熠生輝地矗立於遙遠的西方。人世間所有的各種大小壓力,在這裡完全釋放紓解了;極樂世界是極盡快樂,身處其中苦惱憂傷、困頓貧乏、鬱悶挫折得到充分的撫平。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個大願建構偉大的極樂世界,使得居住於此的眾生,不再有凡俗塵囂的擾攘紛亂,身心浸淫在花香、樹香、土香、空氣香及彌陀說法的法音香裡。在全然清淨的國度,享受純淨清新的喜悅。
我們平常習慣念的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是無量之意,因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又稱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阿彌陀經》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為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未成佛時,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欲建造自己的淨土王國以利益眾生。直至成了佛,清淨國土也打造成功,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個大願滿足眾生各項願求,並接引十方眾生生至其國。其中,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便是阿彌陀佛二個偉大的大願。
4.念佛積福德
阿彌陀佛,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哀傷、恐怖一定想起阿彌陀佛,興奮極了,也要來一句阿彌陀佛,問候人家還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和我們生活很自然的結合了,簡直不能分離。可見阿彌陀佛擁有超強的力量,足以撼動整個世界。任何時地、任何境況,喜怒哀樂、憂愁傷悲每一個當下,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慰藉心思細膩的起伏變化。當情緒高漲,請阿彌陀佛平復心緒;落寞失意,阿彌陀佛填補心情的低迷;喜悅時,阿彌陀佛可以傳達心中的感恩;怨怒時,阿彌陀佛幫我們消彌心底的不平。一句阿彌陀佛的確有無比妙用,使得心境趨於平衡穩定,佛號功德多麼不可思議!
佛號既有鎮靜懾服效果,也必然有多功能的功用,任我們多方擷取。把阿彌陀佛的佛號功德竭盡所能的發揮出來,發揮到無限廣大,那個無限廣大可以是怎麼樣的情況呢?即是讓我們的生活安樂祥和,生活過得很舒服、很安逸,家庭事業、社會名望,一切多麼的稱心如意。而這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就是因為念佛積福所報予的。人世間所求,無過於此了。這一切的福報是來自於不斷的念阿彌陀佛所感得,阿彌陀佛的願力是給予眾生無量的快樂,我們念阿彌陀佛,無形中自然感受到這股快樂的力量。這個力量的產生來自於自己肯念、願意念阿彌陀佛;而快樂的來源是阿彌陀佛,因為你一句又一句的念阿彌陀佛,累積了無量的福報,時機成熟了,自然報得生活上的幸福快樂。
但,念佛不只是現世生活物資、精神上的滿足踏實而已。來生,因為念佛的福德,能生於阿彌陀佛的國度,與阿彌陀佛共同生活,沐浴於源源不斷的快樂境界。
5.佛放光加持
阿彌陀佛又叫做無量光佛,因為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溫暖的照耀著全世界,其光沒有障礙,可以穿透任何物體,無能遮蔽,並且不分晝夜,無所不至的照拂著每一個人。若有眾生遇此光明,必定生起善念,身意柔軟,污穢煩惱的念頭頓時消滅。
如果眾生在最苦的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裡,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受苦受罪的情形馬上停止,能得到休息,命終之後就解脫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為何要放無量光?佛以光明攝受眾生、加持眾生。眾生因佛光加被而大作佛事,不僅身心安樂,慈心作善,也因為積集了廣大的功德利益,現生即得無量福報。以此福報欲求百千萬億的現實利益,何願不得呢?
所以佛的光明無量普照十方,其實是給予眾生無量無邊的利益,光明的利益是無量的,也了知阿彌陀佛大悲心是何其無量!
6.感受佛光的方法
可是,我們見不著阿彌陀佛的光明啊!再怎麼辨識還是不見其光。為什麼沒有看到?因為我們跟祂不相應嘛!我們一整天忙著吃喝拉撒睡,上班忙生計,下班忙家計,一生幾十年就這樣玩完了。想想自己障垢多重,阿彌陀佛的光就在這兒,始終沒有離開,就在你的身上,可是,看不見就是看不見。
要感受佛光的照耀,我們得把心念導正,重新檢視自己,讓心地柔軟,想佛、憶佛、念佛。佛的慈悲我當學,佛的清淨我當有,佛的光明我當具,不斷的自我學習,自我修飾與自我肯定,當下即能沐浴佛光,感受光明臨身的殊勝,而且福德同時圓滿具足。
7.生死可以無懼
阿彌陀佛另一個意義是無量壽,又稱為無量壽佛,也就是彼佛壽命無量,不可稱計。在《阿彌陀經》中說:「極樂世界的人,壽命是無量無邊的,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壽」;在《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也說到:「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即使所有眾生,人人都得大神通,得萬億歲,在這百千萬億歲的千萬劫中,竭盡智慧來推算阿彌陀佛的壽命,其結果是不能窮究彼佛壽命的極限,乃至其國人民壽命亦是,根本不能算數或譬喻所可以知曉的。」
為什麼要有無量壽啊?因為人會死呀!壽命一到人就會死,這一期的生命如此,下一期也是,當生命結束再死一次。生生世世,生命總被死亡威脅。還沒享受夠呀,要死了。對人生還有依戀啊,也得死。計劃沒有完成、願望沒有實現,一樣死!一生嘆氣,千般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生命在哀傷鬱卒中唱起了悲歌而悄悄的落幕。
人,如果有無量的壽命多好!首先排除了對於死亡的恐懼,人生已經美好了一大半,壽命再無限的延長,將可做多少有意義的事呵!但,這究竟是不可能的事。生命是苦、空、無常、無我,生死不能掌控在我,何時死、終歸要死。所以生命苦,苦於生或死都做不了主。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佛身長住,可以長時的教育極樂世界子民。生在其國的人們和佛一樣無量壽,沒有人間的分段生死,免去了死亡的陰霾驚懼,也省略了重新出生,一切從頭再來各方面的資源浪費。
所以人的壽命無量,便能夠無限量的學習,在無窮的歲月學習無盡的知識,而彌陀長住,正可做為眾生終身的依靠。依止彌陀、接受彌陀的法化,學識涵養、人品道德益趨進步,最後跟阿彌陀佛一樣,終將成佛。
佛的壽命無量,人民的壽命也無量,這是淨土生活最崇高的品德保證,是阿彌陀佛發大願所給我們的恩澤。
當我們對極樂淨土欣然嚮往之餘,不要忘記了,要念佛啊!要左一句阿彌陀佛、右一句阿彌陀佛,心裡想佛、口裡念佛,訓練久了,念佛就養成習慣。相信阿彌陀佛為眾生設立了極樂世界,自己發願絕對登上其土,並且念佛實際行動,如此心行一致,必然達成目的。
8.無所求而得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大願,願願廣大,願願不可思議,每一願都是為苦海浮沉的眾生設想,只要聽聞阿彌陀佛名號,一聲一聲接續的念,一聲一聲清淨的念,必定因此而獲益。為什麼呢?這是阿彌陀佛願力使然,阿彌陀佛福慧雙具,你念祂,蒙祂庇祐、蒙祂加持,你也沾光嘛!再說,一個念佛人,念佛久了耳濡目染,你的心念行為都被阿彌陀佛潛移默化,自己修福修德而不自知。事實上這個福德自然就反應在生活中,福報出來了,一切變得順利,求什麼得什麼,這是因為自力念佛修福,又加上佛力加被雙重力量所感得的呀!
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可以為我們現世生活注上生命力,創造人生高峰,而且創造生活奇蹟,更為我們來生移民極樂世界增注籌碼。
二、為何要念佛
1.念佛的福報
得聞阿彌陀佛的名號,不斷持念,藉著佛光普照,災障頓然消除,這是念佛的福報。
念佛就是念佛,不想別的,一心一意專注佛號上,長久這般,心不顛倒,身無病惱,一句佛號治理身心二病,是念佛的福報。
當業力發生,業障現前,也會因為念佛的功德,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是念佛的福報。
2.念佛為什麼得福壽
前面提到,念佛無形之中增福增壽,我們知道,一句佛號是萬德洪名,之所以能夠增福壽,是我們在念佛之時,內心自性光輝透射出來的力量,又相應於阿彌陀佛本願的加佑,二者力量合之,成就了福壽之報。為什麼會這樣?當我們在念佛時,佛以無緣同慈,同體大悲,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因心中想佛,口中念佛,此心如同是佛,所有佛德便進入念佛人身心之中。一聲聲持續不斷的佛號,顯發了佛的性德,而心中想佛與佛行願一致,於是具備了佛的性德。這樣的稱名念佛,入彌陀的性海,福與壽自然而然無盡的湧現。
3.念佛是易行道
念佛而獲得身心的清涼,止息煩惱,實在太輕而易舉了,所以說這個方法是修行的易行道。但談起真正的易行道,是指確實瞭解世間無常、人生是苦,為了離苦而起願修行,而永續的修行場所就是極樂世界。方法呢?當然是念佛。信、願、行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終結人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淨土三資糧。
相信阿彌陀佛的大願,及彌陀的極樂淨土;立即發願、時時發願,願生於極樂;以念佛為行門,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如此簡易的信願行,即是修行的易行道。
4.佛號功德
經上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並除地獄之苦。」
佛與人之不同,是因為佛有大願而出家修道,經過無量劫、修百千萬億的福德而成為佛陀。佛陀是偉大的覺悟者,擁有著凡人所沒有的性德。佛的性德是什麼?佛在覺悟的過程中,即呈現不凡的大悲與大智,在長時間的修行之後,智慧與福德終於圓滿具足。並以大悲心、大智慧拔除眾生種種的煩憂苦痛。佛,擁有偉大的人格,佛的思想行為是一切聖人之最。佛的智慧通達,慈悲無量,福德無邊,性德圓滿。相對於此,佛本身即代表著無量的功德,一句佛名一切具足,萬德莊嚴。
當我們了知佛的偉大及種種的不可思議,以最虔敬的心,念一句阿彌陀佛,等於納攝了佛無盡的功德,以此無盡功德,自然能夠滅除無始以來的生死重罪。
念佛除了消災解厄、增福增壽之外,念佛還有很多很多好處。
5.念佛能消業障
世間眾生都是隨業所轉,隨業力的牽引而起福禍。產生種種的業,是因為不明白因果的道理,每日生活總是追逐財、色、名、食、睡,在色、聲、香、味、觸這上面打滾,生生世世積集了渾厚的業,當因緣成熟業力爆發,人的宿命於是形成。業深會障礙心性,讓人起惡念,造惡業,障人前程。一個人如果業障纏身,身心都會是病。所以業障不除,無事能成。
佛開示念佛法門,教人消業障,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因為發心念佛,心念純善,當被十方諸佛之所護念,且被彌陀之光所照。專心念佛,自力與佛力交相輝映,善根增長,業障自此漸漸消除。所以念佛能消業障。
6.念佛能斷煩惱
所謂煩惱是指貪、瞋、癡、慢、疑、邪見。由此六種再生出諸多煩惱。這些無邊無數的煩惱,惱亂了我們的真性情,讓我們內心生病,心病重重。
(1)人為什麼會煩惱
人有數不清的煩惱,這麼多的煩惱煩惑著我們,時常聽人掛在嘴巴的一句話就是:「我好煩哦!」究竟在煩什麼呢?不一定說得出來。人為什麼心煩意亂呢?我們常說八萬四千煩惱,的確,人有八萬四千煩惱,這些煩惱的起因,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所致。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往往執迷於苦或是樂的境界而不自知,而最後招致煩惱的束縛。
(2)煩惱是智慧
人如果妄想多,心裡總是不得安寧,何況由貪瞋癡等生出來的種種煩惱,內心怎會得清淨哪!想這想那,要這要那的,當然心事重重。心不靜身易病,是自然的道理。內心澄靜,思緒分明,處理事情有條不紊,這就是智慧。
一般而言,人都是被妄想雜念竊佔自心,少一份覺性悟心,所以生活煩惱不已。
佛教人稱念阿彌陀佛對治妄念,斷除煩惱。以念佛的單一念頭,去除心中所有雜念,雜念除去,煩惱自斷。如果我們內心起貪心煩惱,趕快念佛把貪念伏住,起惱怒、愚癡、嫉妒、懷疑等心態也是如此,一句佛號把關,此心如如,八風吹不動,煩惱無隙可入,自然與它絕緣。
7.念佛是修行
修行是修正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讓正確的觀念滋生萌芽,乃至確切執行作為,就是修行。正確的思想觀是指什麼?認識生命的本質,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1)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
既然談修行、認識生命,就得從生活做起。注意自己言談舉止;穿衣、吃飯是修行;工作、睡覺是修行;上班賺錢是修行;教育孩子是修行;孝養父母是修行;心念閃動是修行;參禪打坐是修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一天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無不在修行中。歸納起來,修行就是身、口、意三業使之清淨。身不行惡、不使壞,口不惡言、不穢語,意不起邪心、壞念。如此這般,身行端正,口意端正,就是修行。端心正意,不為眾惡,這樣的修行若再配合念佛就完美無瑕了。好比一個人道德崇高,學識及修養雙雙俱全,如果還搭襯一個俊逸卓越的外表,那一定被人盛讚稱羨。
(2)三業清淨 修行自在
念佛也是,念佛貴在攝心,一句佛號攝持放逸的心,此心萬念不起,而佛名萬德具足,佛的萬德行願在我們的聲聲念念裡,口念、心想、意念自然行之於外,如何不是修行呢?
再說念佛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口裡念佛,耳朵聽得清楚,心裡想佛;口念心也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樣子念佛口業清淨,意業也跟著清淨。意思是說嘴巴念佛沒時間說閒話,心裡想佛沒空打妄想,很容易就得清淨。而身為意念所主宰,意不起念頭,身自然無所動作,身業即便清淨。
念佛成就三業清淨,所以念佛即是修行。
8.念佛能了生死
了生死,是指出離六道輪迴,不再受輪迴之苦,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圓證三不退,與阿彌陀佛同壽。
人在死前,通常已經被病苦折磨得半死,病得不成人形。在臨死時,因為急救或病本身的痛楚,還會來一番更大的折騰,大部份人都是在痛苦中死去。能夠死得乾脆,無病無痛實在太少了,何況是預知時至,知道自己何時往生,更是沒有幾人。
身體是眾苦之本,這個身體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生死,轉生死再受身,不斷改形易貌分段生死。這個身體在六道裡面沒入沒出,時而人道,時而天道,時而鬼道,時而畜生道,或是地獄道,總是勞碌奔忙沒得休息。所以人的身體匯集了眾苦,有此身就有生死之苦。
六道輪迴的娑婆世界委實積具眾苦,但每個人無不愛戀自己的色身,貪盡世間快樂,而不知樂是苦因。縱然一生榮華富貴,但娑婆的生命短促,只怕此身富貴不知修福,死後墮三惡道受苦是以千萬劫計!
娑婆的無量諸苦中,以八苦和極樂相比較:
八苦娑婆世界極樂世界
一生苦:從入胎到出生,所受的胎獄之苦
二老苦:身心衰老之苦
三病苦:身心病痛之苦
四死苦:壽終四大分離,生死輪迴之苦
五愛別離苦與所親愛者別離之苦
六怨憎會苦不由自主,與憎惡者會何之苦
七求不得苦心所欲求,不得滿足之苦
八五陰熾盛苦 生老病死眾苦的積聚,而成生死的苦果
極樂世界
一為蓮花化生,有蓮花化生之樂,無胎獄之苦
二有相好光明之樂,無衰老之苦
三有自在安寧之樂,無病痛之苦
四有壽命無量之樂,無四大分離、死生輪迴之苦
五有蓮池海會相聚之樂,無愛別離之苦
六有諸上善人聚會之樂,無怨憎會之苦
七有所求如意之樂,無求不得苦
八有五蘊皆空之樂,無五陰熾盛之苦
了知善惡業報的因果輪迴關係,要度此身,就必須修行了生死。而念佛不但是修行,念佛還能了生死。
我們此間眾生,貪著世間塵勞之樂,不知樂必招生死輪迴苦報,尚且以苦為樂,因此佛才宣說念佛法門,教人厭離娑婆,欣樂極樂,以念阿彌陀佛出離此界。蒙彌陀接引,得生極樂淨土,享受永恆的極樂之樂,才是真樂。
9.念佛最穩當
佛說法四十九年,這當中說了無數法,有深奧難懂的般若性空,有淺顯易解的善惡因果觀,有出世、入世,有大乘有小乘,但無論說什麼法門,總是教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在諸法門當中,最容易修學的就屬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受到普遍推廣和讚揚的原因是,稱名念佛上、中、下三根普被,能廣泛攝受種種根基的眾生。出家僧、在家眾或賢愚智鈍,如大菩薩文殊師利、普賢菩薩,甚至下階層的販夫走卒、十惡不赦的人都能契入。不管什麼階級的人,只要念佛,佛都救你、接引你。其次,一句佛號非常簡單,每個人都會念,不必要參透宗派的典籍,或藉助參禪觀想才能領悟修行,所以下手最容易。再則,由念佛法門入道最穩當。修學任合法門都是難行道,稱名念佛是易行道。《彌陀要解》說:「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這是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萬德所成,阿彌陀佛的萬德不可思議,持此名號者功德自然不可思議。
靠自力修行這一生就能了脫生死,絕對是不可能的事!古來各宗之大德,最後大都轉修淨土法門,是因為深入經藏,發現眾經所指成佛之地,乃極樂淨土,由此而觀,如果不把握此生的修行機緣,來生會是如何,根本不得而知,又怎能依靠?
念佛,有自己心力的行持,還有他力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依恃。發願往生極樂國土,且殷切的持念佛號,自力、他力雙重力量的帶動,必定如願往生。因為念佛而橫出三界,一生就超脫苦海浮沉,能於蓮池海會蓮花化生,修行不是以念佛最為穩當嗎?
念佛之人辛勤耕耘於佛號上,臨終之時阿彌陀佛現身接引,親見佛身而往生極樂,如此美事,一生即可成辦,念佛的獲益真是迅速不可思議!
10.念佛最殊勝方便
念佛法門可說是最方便的修行,隨時隨地可念,做家事、帶小孩,開車等等,動靜皆宜,不必特別撥時間為了功課而做,任何時地都可以念佛。平日再忙都能念上幾句佛號,養成習慣之後,在我們臨終十念甚至一念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極樂。
(1)臨終接引
只要我們信願稱名就決定往生。要發起信心,相信佛名殊勝,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相信為眾生而設立的極樂淨土。相信有極樂世界,並且發願往生,時時稱名念佛,到了臨終,彌陀一定接引而得生淨土,這個法門真是太方便太殊勝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門都難懂難入,要悟後才起修行,修行得力方能證道。比較念佛法門,一句阿彌陀佛死心塌地的念,堅持到底,臨終生於極樂,生極樂後常見於佛,不再退轉,如此殊勝方便,是其他法門不能比擬的。
(2)帶業往生
稱名念佛第二個殊勝方便是可以帶業往生。每一個人都因業力使然而生於人間,業的輕重關乎人的命運好壞。產生貧賤富貴的分別,完全是我們前一世的造作,甚至可能前幾世彌留下來的餘報。業不空便不能出離生死,永遠在六道裡出沒打轉。《地藏經》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生長在娑婆的眾生,特別是這個時代的人,隨便一個念頭都是自私利己的,社會的文明進步,帶動了人們心思的細密以及想法的活絡。但,念頭動得快,心念不斷浮動就有無數的業形成,假以時機,當業識種子成熟,這些過去曾經埋伏於內心的萬億個念頭,於是起了力用,會帶動我們造作種種的善惡業,由此而有了業力的果實,這個由業因果報而來的果實,就是人生的命運│悲歡離合與一生的成敗。
念佛消業障,但是業障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看看自己貪瞋癡有多重,業障就有多重。何況業障是生生世世所累積下來的,這一世念念佛,業障就消得完嗎?消不完呢?繼續在六道裡浮沉?!
於是帶業往生成了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的殊勝方便。信、願、稱名三資糧具備了,一定往生。阿彌陀佛慈悲願切,只要我們徹底相信,真切發願,稱名念佛,必得接引。那怕平常不念佛,只在臨終有善知識引導十念或是一念,阿彌陀佛一定會出現,慈悲授手引度極樂世界。一句佛號功德無量,我們應該確切相信,一定要老老實實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令聲不絕….
(3)圓證三不退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即是圓證三不退。娑婆眾生心念垢穢,念念都成生死輪迴種子。好不容易發心想要修行,但是娑婆的環境惡劣,缺乏助緣,總是退墮的機會多。一念起了妄想,不幸淪落惡道失去人身,想要脫離苦難就遙遙無期了。
為此,佛別開方便,無問自說極樂世界,為眾生介紹念佛法門,以如來的殊勝方便攝護眾生信心,讓眾生因念佛而生起信心。也因為專一念佛的關係,隨願而生彌陀淨土,生在彌陀國土可以常見於佛,永離惡道,所以終無有退轉的可能。
三不退:
一、位不退: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不再墮凡夫地位,而入聖人之流。
二、行不退:住大乘地,恆常度化眾生,不墮二乘地(小乘)。
三、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都契理,念念都是中道,念念都流入薩婆若海,也就是一切種智海,如來的果海。
其中行不退、念不退乃菩薩修行的過程中,非常難證之品位。我們因為聽聞了彌陀聖號,信心喜樂而奉行持名,往生極樂之後即得此三不退。這麼殊勝方便的法門乃是因為彌陀大慈願力,大開最極簡易的念佛法門之故啊!
11.念佛可成佛
文殊菩薩說:「諸修行門,無過念佛。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念佛可以橫超生死,成就菩提,是圓頓的法門。密宗祖師說:「千佛萬佛不離阿彌陀佛。」「成佛最穩最速之法,莫過於明白自心與彌陀大法。」念佛能夠如此快速成就,正如《觀無量壽經》所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本來是佛,與佛本來一體,只因此心迷妄給障礙覆蓋了,迷失真心本性,所以才在苦海翻騰。現在醒悟了,瞭解自己本來便具足的妙明真性,藉由念佛修佛而恢復佛性。如蕅益大師所說:「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所謂的「一聲佛號一聲心」。念著阿彌陀佛,也念出自己的湛然自性,佛性自性交相融攝,即心即佛,即心作佛。如此的念佛,不必等往生,已經圓成佛道。
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念佛想佛,念念相續未有間斷,一定會見佛。夢中見佛,佛當來安慰或給予教敕,對念佛人是莫大的歡悅鼓舞。見佛之後更加倍精進念佛,不敢稍有懈怠。等到往生時刻一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手托蓮臺現身接引,一念之間即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已蓮花化生,即得三不退。念佛可得一生成佛,不是非常殊勝方便嗎?
三、念佛往生
1.念佛的方式
念佛可以幫助我們除去災害、除去苦惱,更能夠消除人的罪障,所以念佛被廣泛的接納,受到非常普遍的歡迎。
真正念佛的意思是心中憶念、憶想佛,心中有佛的觀念及念頭,念念不忘,進而稱念佛名,這才是念佛的本意。
現在稱名念佛已經非常盛行,不分派別,無論什麼法門都習慣念佛,而且念佛方法也有多種類,提出幾個念佛法,供大家作為自己修持選擇的依據。
一、定心念佛:
定心念佛是「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我們念阿彌陀佛,首先要注意到阿彌陀佛的大願,每一尊佛都有著自己的本願,你念阿彌陀佛,一定受到阿彌陀佛的加護,此外就是承阿彌陀佛的本願威力,往生到彌陀淨土。當你明白了阿彌陀佛的大願就是要接引念佛的眾生到祂的淨土,那麼我們專一的念佛,功必不白廢。
定心念佛要「隨佛方所,端身正向」,念阿彌陀佛的坐向要朝向西方,端身靜坐,坐著念佛九十天,以九十天為一期。這種念佛修法為期三個月,是一種以特定期間精進不懈,剋期取證的的修行方法。
定心,指的是心不散亂,除了吃飯、上廁所,都在端坐念佛。九十天裡一心不亂的一直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念佛還是念佛,念到最後會怎樣?「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前,你想見藥師佛,藥師佛亦即出現,想見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佛也隨即現前,這是《文殊般若經》所講的,專修念佛一行的念佛三昧能夠得到的成就。所以定心念佛是一種捷徑念佛。
二、散心念佛:
散心稱名念佛是隨時隨地的念,不限時間地點,在靜中或動態都可以念。念的時候要相信彌陀的本願,瞭解彌陀的願心,念時與佛的本願相應,如此念法才會特別有效。
稱名念佛雖然不特定時間及特定地方才能念,但念時要念得清楚,聽得明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由耳入,一字一句絕對不能含糊。隨時隨地的念,念到《彌陀經》上所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
一心不亂是什麼情形?人家笑你,阿彌陀佛;打你,阿彌陀佛;看電視,阿彌陀佛;要動怒了,阿彌陀佛;色上心頭,阿彌陀佛;情侶鬥氣、夫妻吵架,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回應,甚至睡覺都在阿彌陀佛喃喃自語,念佛念到這般,任何境界現前,皆不被動搖,一切如幻,不隨幻起舞,念佛的定力就成功了。
三、觀像念佛:
我們觀看彌陀佛像,把佛的形像記憶於心,以心念念住祂。心裡常常的憶想佛,想念佛的形像莊嚴美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相貌是積累無量的功德與無邊的智慧所成,觀像念佛要如是想:我當同佛一般,我要向佛學。
四、觀想念佛:
由打坐禪定當中去觀想佛的身相,觀佛的身相光明、端正莊嚴。觀佛的身相圓滿、相好無比。又或觀想佛的功德法身。由觀想念佛而入定,佛在《觀佛三昧海經》說:「當知是人心如佛,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不為諸惡之所覆蔽。」又說:「常念佛身,見十方三世諸佛悉在目前,可滅除無量劫之罪。」
一般說來,觀想念佛並不是這麼容易進入情況。忙亂的現代人事情繁多,一坐下來,一腦子的思想飛入飛出,心思散亂,很難得定,所以觀想不易成就。從稱名念佛下手,倒是可以訓練自己的耐心和定力,坐得住了,再由觀像念佛來學習。仔細端詳佛像,看清楚佛像的每一處,再作觀想,如果觀得模糊,再看佛像。如此反覆觀看臨摹,越觀越清楚,越觀越真實。禪定功夫深一點,最後還是能夠觀出佛的真身,並且現見佛身。跟定心念佛一樣,隨心所想,現見諸佛。你想見那一尊佛,就見那一尊佛。
五、功德法身念佛:
所謂功德法身念佛是指思惟佛所謂的了義精神,思惟彌陀的四十八大願,以及佛所成就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還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和佛徹底展現的大慈大悲等等。
由觀察佛的智慧、悲憫和思惟佛的種種功德,進而起學習效仿,這就是功德法身念佛。
六、實相念佛:
實相的意思是,一切法無自性。佛的生身,佛的一切都是無自性,《阿含經》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的一切,諸如功德、大慈大悲、智慧等都由因緣而起,有因緣有佛,無因緣無佛。以《般若經》所講的實相念佛是:「無憶故,是為念佛。」對於佛的一切一切,無念而且無有思惟,才是念佛。
《般若經》這麼告訴我們,心,根本沒有形相,佛也是沒有形相,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即心即佛就是實相念佛。
所以念佛的色身、法身是「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的因緣觀法,而實相念佛的無念,是離一切相的空性。《金剛經》說:「離一切相,即見如來。」又說「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即是所謂的實相念佛。
《金剛經》還有更精闢的偈言來解釋實相念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的體性是不生不滅的空寂,諸法的實相也是如此。緣起無自性,見緣起即見實相。知道要隨順觀察一切事理,就是實相念佛。
2.念佛的入門方法
念佛時,口念佛、心想佛,念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所以念時要誠心、恭敬、不存懷疑,並且要相信佛的本願及佛的功德。佛的名號具有萬德,我們念了這個名字就招來名號中的萬德,這是念佛的殊妙。
念佛時把思想放空,身體放輕鬆,阿彌陀佛不離於心,除了阿彌陀佛還是阿彌陀佛。
初學念佛定力比較不夠,雜想紛飛,去一個念頭又來一個,這算是正常現象,不必太過理會,念頭來就來,去就去吧。但是要清楚念頭亂了,要理一理,不能隨思緒奔飛,趕快把阿彌陀佛拉回,心念繼續照在佛號上。如果想要專心念佛,那就空出一段時間出來,五分、十分鐘都好,暫時不要管家務、小孩、工作或任何瑣碎之事,念念佛讓頭腦清醒清醒,心境得到沉靜;如果信仰深入一點的,就觀想佛光照耀在自己身上,蒙佛加持,也是件不錯的事。
念佛不必匆忙、不必求快速,匆忙與快速皆達不到念佛的效果。念佛的心是柔軟的,是清明的,是要顯現佛性,並且要與佛相應的。念得匆忙快速又草率,似乎念完就交差了事,這樣的心態完全錯誤。我們必須瞭解,念佛即是自心現,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程度,很自然就心開意解了,自性的智慧顯現出來,人世間或出世間的道理,明明白白的通透,沒有障礙,對於生死了無畏懼,也不會在意。心無生死,身體也能脫離纏縛。念佛念到心性清淨,具備這等水準,娑婆穢土已經不能約束你了,別說是阿彌陀佛等著迎接你,任何一片淨土也都排隊等著歡迎你!
念佛也不必貪多,心靜下來念一句佛號,比有口無心百句千句來得有用。
佛號要掛在心上,想到就念,恆常訓練自己,久了,念佛結合生活,生活不忘念佛。用佛心面對生活,再以生活淬礪成佛。
3.一念、十念往生
平常確立信念,相信彌陀的大願力,相信實有極樂世界,以至於發願往生,接下來的事情就要落實於念佛的努力上。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八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惟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能夠生到彌陀淨土,完全由此大願的引接。《無量壽經》也提到:「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這是說要往生極樂最起碼的要求,在臨終時要打從心裡生起正念,念十句佛號必定往生。又說即使只是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清淨的,沒有雜想,沒有懷疑,一句阿彌陀佛都得以接引往生。
臨終十念乃至一念都能令人得度往生,念佛法門這麼不可思議,不由得讚佩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大慈悲力真是偉大!
4.為何平時就要訓練念佛
但是,人在臨終之前,十念或一念佛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一者,要有福緣遇到善知識安慰其心,並介紹彌陀淨土,引導臨終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臨終之人因為種種業相現前,對於死亡有深刻而莫名的恐怖。如果此時接受善知識的引導,念佛十聲或一聲,必定往生極樂。二者,即使相信而願意往生,不再來此娑婆人間受折騰,可惜臨終人多為病魔侵擾,不是昏迷,就是痛苦得說不出話,再就是看到冤親債主現前,心已顛倒不能自己,一聲阿彌陀佛尚且念不出來,何況十聲?
由此看來,平常念佛的訓練是多麼要緊。沒有平時「十念念佛」的功夫,臨終的十念談何容易?又保證自己臨終一定會遇上善知識嗎?千萬不可僥倖,念佛攸關生死,攸關自己的來生,不能不好好把握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老實念佛!至此,我們深刻了知,往生極樂要具備深信、發願以及稱名。而稱名的條件是「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十念或一念的清淨心,嚴格說來就是平時誠心念佛,心神凝聚,達到一心不亂,才可謂清淨心。
5.怎樣念佛才能達到一心不亂
怎樣念佛才能達到一心不亂?《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一心念佛,念佛時候不起妄想,沒有一絲夾雜,不被外境擾亂,不為六塵所動,對於週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淨念相繼,沒有間斷,這樣精進念佛是謂一心不亂。
用功多久可以達到一心不亂?有人一天就成,有人要二天、有人要三天,甚至要四天、五天、六天或七天才有功效,如果還不行,再繼續用功,八天、九天、十天,一直專心繫念下去,日以繼夜,一定可以收效。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程度,臨終之時心不顛倒,不被業障牽纏,因為有彌陀的萬德洪名加被,有諸佛護臨,所有的冤親債主、諸魔鬼神全部都必須恭敬而退開!臨終人所見是彌陀手扥寶蓮花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諸聖眾出現目前慈悲接引,一念之間便往生極樂,於七寶蓮花中化生。
十方世界都有淨土,而本師釋迦牟尼佛獨偏讚西方極樂,極力勸請眾生要發願往生,因為極樂世界超特獨勝,念佛往生容易,一登其土又能證得三不退,篤定一生成佛。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利益,所以宣說彌陀法門,希望眾生終身力行,一生得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