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禾)晴.老師著
經文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白話翻譯
如果有人不幸遭受水難,落入深水之中,或漂浮在大海之間,或被大水捲走,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很快就能漂回淺處。
重點提示
這是觀世音菩薩能滅眾生七難的第二,救水難,也是《楞嚴經》裡菩薩令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的第三,水難無畏。
智者大師的「觀音義疏」說,水難有三種,一是果報水,二是惡業水,三是煩惱水。
一、果報水:劫末大水災到時,大地都是水。欲界天、初禪天皆是水,水災甚至彌漫到二禪天。二禪天的天人,因無初禪天人尋伺的心理活動,所以能夠避開劫末的大火災,但貪著禪定,內心有喜樂的念頭,他們以禪定輕安喜樂潤身,與水大潤身相似的緣故,這是水災的因。貪心感水,世界漸降大雨,雨滴如車輪大,所有一切都壞滅,二禪天也不能避開劫末的大水災,天宮皆被水災破壞殆盡。
色界的三禪天都是因為內在的過患而被毀滅。初禪內心尋伺如火、二禪內心喜樂如水、三禪禪定呼吸如風。只有四禪不被毀滅,四禪天天人沒有這些過患,無有動搖。
二、惡業水:惡業水通三界,三界受生,無非是苦。欲界是苦苦,色界是壞苦,無色界是行苦。欲界的苦苦是被諸境逼迫,身、心皆感受痛苦;色界的壞苦是事物毀壞或受禪味之樂消失時,報盡還生於五道,感受生死的痛苦;無色界的行苦,此界雖無苦樂之境的運作,但心識仍有生滅,有不得安定的苦。
又《法華經•信解品》說:「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指人的身體有種種苦的苦苦,身體漸漸衰老的壞苦,業運遷流的行苦。人的一生中有這三苦,在生死中,時常受五蘊之火的熱惱所壓迫,所以古人說苦海茫茫。
三、煩惱水:煩惱水通於九法界,也通於大、小乘。《金光明經》說到:「三有之中,生死大海,潦水波蕩,惱亂我心,其味苦毒,最為麤澀」,三界有情眾生,久處生死大海中,身心煩惱有如水波蕩漾,惱亂著我的心,三毒的煩惱,滋味奇苦,三毒的侵害,最為粗澀。
佛在《大般涅槃經》裡把煩惱形容為急流的大河,煩惱水深難到底部,煩惱水廣不得邊際,所以稱之為大河。煩惱大河常害一切眾生,壞眾生一切身心善法,連香象也能將牠漂流,還能漂沒三界人天,也能漂流緣覺聖眾。
這煩惱大河能增長眾生之二十五有,即三界生死輪迴之二十五種因果。聲聞緣覺雖然修學七菩提分,仍然不能把煩惱乾盡,就是已得十住果位的諸大菩薩猶然未能畢竟得渡煩惱大河,何況一般凡夫?因此,佛說諸煩惱,猶如暴河!
然而,大水多用來比喻凡夫的愛欲心,愛欲心像大水一般,此中所說的果報水、惡業水、煩惱水等無形之水,皆因愛欲心的緣故,所以有形的水難實由無形的愛欲大水所生。
《四十二章經》說:「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人因為愛欲的迷惑,一生見不到真理,不能解脫生死。好比一盆清淨的水,被人用手擾動,起了很多微波,不論誰走到水前,都不能見到自己的樣貌。心中的欲愛、色愛不斷交錯、牽纏,澄淨之水就愈來愈混濁,還興風作浪,這種情形下更不可能見道。要想見道,只有不生欲愛、色愛的念頭才有可能。遠離愛欲,愛欲垢盡了,道的真理自然就會現前。
《四十二章經》又說:「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蒙蔽人心,使人愚癡的就是愛與欲。男女之愛以及欲望,蒙蔽了我們的心,使我們失去理智和智慧。愛與欲都是生死的根本,因為愛欲之故,所以得不到解脫,煩惱大河也是由貪愛與欲望所生起的。
而愛欲到底又是從何處而起的?由喜愛之心而起,從堅強的我愛而起,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愛欲會使人沉溺在愛河的漩渦,然後被有形相的水所淹死。但依佛法道理而言,大水,本來應是眾生法性海中的真如水,只因眾生掀起無明的風動,將法性水釀成煩惱的愛欲水。《楞嚴經》說:「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這個微細識的阿賴耶識中,含藏著眾生所有的習氣種子,好像瀑流不斷的流注,使眾生生死流轉不停。貪愛之情能吸引諸物,如水能滋長諸惡法,這都是我們的習氣種子,如瀑流般不斷的流注所致,所以,《楞嚴經》裡佛又說:「十方如來視多求為貪水,菩薩避貪心,有如避能致病的瘴癘之海。」我們的內心既有貪愛及欲望的煩惱大水,自然會招至外來的水災。
經文說:「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遭遇水難,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救,此即菩薩令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的第三,水難無畏。
《楞嚴經》裡,觀世音菩薩說:「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這個觀是見是心,心見,就是觀性。觀聽即耳根,耳根屬於水,與一切水性相通。菩薩以妙觀察智,旋轉觀聽,反觀聞性,以返聞聞自性,不被聲塵所轉。耳根解脫,聞業消除,自然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乘此妙力,能令稱念名號的眾生,設遇大水,乃至果報水、惡業水、煩惱大水,都不能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