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禾)晴.老師著
經文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白話解釋
假若在三千大千國土中,充滿了懷有怨恨的盜賊,其時有位商界的領袖,帶領了一群商人,攜帶著貴重的財寶,要經過一段有盜賊出沒,劫財傷人的危險地帶,每個人內心都非常恐懼。這時,其中一名商人說道:『諸善男子,不要驚慌害怕,大家只要一心一意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以無所畏懼的大力護持我們。你們若能稱念菩薩名號,對於這些怨賊所將帶來的危難,都會得到解脫!』眾商人聽了,就一齊大聲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由於不停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緣故,怨賊的災難,即時得到解脫。
重點提示
搶奪財寶是「賊」,奪人性命是「怨」,奪取財物,又殺害性命的惡賊叫做「怨賊」。在三千大千國土裡,充滿怨賊,這怨賊太多了。「有一商主」是做生意的領導者,「將諸商人」,「將」字是帶領很多作生意的人,「齎持重寶」,「齎」是持有很貴重的寶物。「經過險路」,要經過一段充滿怨賊,極度危險的道路,生命財產隨時都會被謀害。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其中一位仁德的人,在大家徬徨無助之下,鎮定大家、勸慰大家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因為菩薩能夠布施無恐怖給我們,祂有這樣的威神之力,使我們心裡感到平安。大家都相信觀世音菩薩有這種力量,同聲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而蒙受菩薩無畏施的感應,不受怨賊的侵犯,解脫怨賊之難。
「南無」譯成中文有三義。一、敬禮,歸禮,就是磕頭的意思;二、歸命,眾生向佛菩薩至心歸命信順的用語;三、救我,度我的意思。
觀世音菩薩神力廣大,不只能救護眾多商人,也令想搶奪商人財富、傷害商人性命的怨賊,在觀世音菩薩的加被下,沒有造下這種罪業!
怨賊劫取財物,又殺害性命,充斥在整個三千大千國土裡,太可怕了。平常,我們會起貪心,佔別人便宜;會起瞋心,去傷害別人;會起邪知邪見,做出糊塗事。我們因為種種煩惱而造罪,因此,怨賊比喻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造作許許多多惡業,種下許許多多惡業種子,因此被業力牽引,生生世世輪迴不已,無止無休。
所以,怨賊就是怨業,我們身口意的怨業有好多好多,生生世世的怨業,把大千世界都佔滿了。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們的怨業,怨業產生,受報就無有了期。有時做牛做馬、做奴婢、做畜生來報,或有短命、多病、貧窮、醜陋來報,或受低賤之報;所以,有無數的怨業就有無數的報。
「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眾生的心有八識,這個心,有可成佛的寶,也有成於賊的危險,所以以持寶和怨賊作為比喻。「商主」指第六識,此識在八識中最為猛利敏捷;「將諸商人」是第六識的心所,隨著第六意識的心法而起的作用,為第六意識的心王所擁有,並且和它相應不離。
這個第六意識的心所,是指當心識在運作時,會與心識同時發生的各種法,這些法都稱為心所。它是複雜的精神作用,支持心的運作,與心相應之種種法。
若與善心相應即是善心所,與不善心相應即是不善心所,與無記心相應則是無記心所。
第六識這個心王、心所齎持重寶要經過生死的險路;持什麼重寶?戒、定、慧,三十七道品等重要寶藏,第六識勤修這些資糧就能脫離苦海險道。但勤修的過程有怨賊的阻撓,他們循著怨業來報仇,怎麼辦是好呢?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其中一人就是十一種善心所當中的信心所,信心所的信就是對三寶有信心、有歡喜心,對業果有絕對信,對於一切善法深信有力,知道善法能令得成就。作是唱言,信心所對六識心王,及十一個善心所說:『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諸善男子」和「汝等」,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心王和十一個善心所,信心所對他們說:「我們不要恐怖怨賊會對我們劫財害命,只要我們心王與善心所合一,一起合作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得菩薩神力加庇,觀世音菩薩的神力能夠為我們消滅業障,解除業障,我們的怨賊怨業都會冰消瓦解。」因為菩薩遍生的慈悲心是有大力的、是平等的、是無我的、是勇猛的、是智慧的,使人精神得到安慰,無有畏懼,所以說「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
『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怨賊是我們內在無形的怨業、惡業,也是我們的煩惱賊,內在的怨賊之外,也有外來盜賊的侵擾。外來盜賊搶取我們的財物,內在怨賊則會劫奪我們的功德法財。當怨賊遍起要趕快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菩薩的聖號素負物望,名號響叮噹,恩澤一切眾生,菩薩只願眾生得離苦,當眾生遭受苦難之時,衪的拔苦嘉號,連盜賊聞之也必受感化,轉惡念成慈心相待,能夠讓人避凶化吉,化險為夷,因此當得解脫。
「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眾商人指六識心王,也就是心王和心所一起齊心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念菩薩聖號能消除業障,六識心王念觀音菩薩,惡心所滅掉,善心所生起,煩惱妄想滅了,善心就生起,業障於是消除,由此「即得解脫」。
這段經文是七難中的最後脫除怨賊難,或賊盜難,也是《楞嚴經》觀音菩薩能令眾生得十四無畏的第八劫賊難無畏。
以上是七難,觀世音菩薩能夠救護七難,火難、水難、羅剎難、刀杖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等,這些都能解決。
這七難,表人身體的六大種,人身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種構成,而最終還是由六種所毀壞。火難對應於火大,水難對應於水大,黑風、羅刹之難對應於風大,刀杖枷鎖難是有形質的,對應於地大,羅刹怨賊難是屬有情,對應於我們虛妄分別的識大,三千大千世界是患難處所的所在,對應於空大。
空和識為什麼稱為難?就像人的身體如果堅實則強壯,疾病不易侵襲;身體虛弱則百病叢生,所以空是病的根源。又好比一個家庭,四面都需要有牆,無牆則易遭宵小入侵,所以空稱為難,是眾難的根本。
識,能起分別邪想,起愛見執著,計較人我自他,毀自己的慧命法身,就像盜賊劫人財寶,傷人性命,識種之害甚於水火,因此稱為難。
《楞嚴經》裡,觀世音菩薩說:「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菩薩背對聲塵,把聲塵拋於背後,返入於聞性之流,是為滅音。圓聞是返聞而內證聞性,六塵滅則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平等一如,自他一體。聞性周遍法界,能稱性遍生無緣大慈,以此慈力,加被稱名眾生,能使眾生,經過荒山險路,祇要一心稱念祂的名號,盜賊不能劫奪,所以遇賊不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