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禾)晴.老師

釋品名

這一部經說法的地點有別於以往,是在天上。忉利天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的山頂。忉利天的四方各有八天,中央為釋提桓因所居住的善見天,忉利天共有三十三處,也稱為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怎麼來的呢?過去迦葉佛滅度之後,有一個婆羅門女子發心修塔,她的三十二個朋友跟著發心,幫助修塔。因為修塔功德,往生後全部生到忉利天,所以忉利天共有三十三個天王。主要發心的女子,生為忉利天主,即住在中央的帝釋天主,助修的三十二人,作為輔臣,分住四方,君臣合和,這一層天叫做三十三天。

佛上升忉利天帝釋住處,也就是在善見城的宮殿裡,為母親說法。佛在忉利天宮現大神通,召集諸佛菩薩,共來聽法,所以這一品稱做忉利天宮神通品。

神通,中國的《易經》這麼解釋︰「陽陰不測之謂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準纓絡經》的解釋︰「神,名為天心,通,名為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天心,是自然的、以天地為體的那個性,神妙不測。通、通達無礙,為智慧的妙用。有了智慧後,證得了,通達了,就能隨心隨性發起神通妙用。

指佛在忉利天宮,含笑放光,諸佛菩薩如雲而集,齊聚法會,皆是佛的不思議慧性而起的妙用。

經文內容

佛陀在一生下來之後,母親摩耶夫人就逝世了。現在,佛因為不久之後就要涅槃,所以上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以示報答母恩。在這場說法的法會,很是壯觀龐大,集會的賓眾空前絕後,有不可說的十方諸佛和大菩薩們都一齊來參與這場盛大法會。諸佛齊聲讚歎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展現不可思議的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讓眾生知煩惱苦而發心修行,以達到涅槃的快樂。皆各遣侍者向世尊問訊。

這個時候,釋迦如來身心愉悅,面容含笑,放出百千萬億的光明雲,這些光明雲有─

大圓滿光明雲:如來因地萬行具足,成就萬德果圓,所有世間、出世間的種種功德皆完備圓滿,一切眾生乃至菩薩無能比並。佛放大圓滿光明雲,是性德的全體流露,為利益眾生,令善業增長,使至究竟果地。

大慈悲光明雲:佛陀以慈悲為本懷,沒有界域,不分親疏,此光明雲照觸九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給予安適悅豫之樂。

大智慧光明雲:智能明照,慧能判別,清淨的妙智人人本自具足,只被久遠生死輪迴的塵垢給障蔽,不能顯發。即便有那麼一點智慧和小聰明,全是世智辯聰,無法明心見性。佛放此光明雲,攝受眾生,欲令眾生破迷除妄,回復本有的自性妙智。

大般若光明雲:般若,其意為智慧。般若有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其中實相般若是體,是無相的,離一切虛妄,一切眾生本有。實相無相,但體性不空,可徧起一切諸法之性德妙用。

觀照般若是用,指清淨無漏之慧,可以照見諸法實相。觀照般若起照用時,實相體性寂然不動,悉皆空寂。

文字般若是相,透過文字、語言,瞭解般若之意,依義起修,而生起般若智慧。所謂「依文字起觀照,依觀照證實相。」

佛放大般若光明雲,照破眾生一切迷惑,從迷障中解悟實相的真空妙理。

大三昧光明雲:三昧,又稱三摩地,譯為正定,正受,調直定。將心止於一處,保持安靜狀態,即是三昧。三昧能生起智慧,開悟真理。證得三昧,對境界了了分明,而心不動亂。

佛從大定中放出大光明雲,照耀眾生,令狂心頓歇,安住定境,領受佛法。

大吉祥光明雲:吉祥是義利之詞,應該得到的,都能圓滿得到。佛放吉祥光,幫助眾生斷煩惱、破無明,於成佛道上無所障礙。

大福德光明雲: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助道,由這些助道積累廣大福德,可以幫助開啟智慧。有前面的助行,才能成就無漏的智慧。佛因地修六度萬行,證萬德莊嚴。放此萬德福果的大光明雲,令眾生能起修福德之行,廣獲福德之報。

大功德光明雲:功,是自修之功,用功修功之德,功德自得。福德是修福培福之德,約就世間有漏福報而言,可與人共享。斷煩惱,了生死,是修功德,一般的修善屬福德。功德著重在心地發心,福德著重在事相之行。佛放功德光明雲普照眾生,讓眾生覩光起滅惡之功,生眾善之德,成就出世間無漏的功德。

大皈依光明雲:皈是歸向,依是依靠。佛於三界內外的煩惱全部斷盡,也不再有分段生死及變異生死,所以佛是眾生最大的皈依處。《法華經》裡,阿難、羅睺羅對佛說:「唯有如來,我等所歸。」

佛放大皈依光明雲,要眾生依靠三寶,唯有三寶的救護,方能解脫一切之苦。歸依佛,於諸佛世尊,應生無上父想;歸依法,對於一切法,起法藥想;歸依僧,於十方菩薩,出家僧人,起大師想。歸依三寶,能永遠捨離生死之海,登上涅槃彼岸。

大讚歎光明雲:佛從光明雲中,發出音聲讚歎。讚歎佛、法、僧三寶無盡的功德。懂得歸依三寶,念佛,念法,念僧,才能夠成就出世善根,所以佛要讚歎三寶的功德。

這十種光明雲,乃是眾生本具的性德,要使得見者知佛之意,稱性起修。世尊放如是等百千萬億不可說的光明雲,即所謂的自性,是週遍法界的,要令修者,得道得果。

接著,佛又發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

檀波羅蜜音:佛一開始就宣說六波羅蜜,因為一切諸佛菩薩修行皆從六度展開,講經說法也不出六度。欲成佛道,六度波羅蜜是必修、實修的課程。

檀,梵語檀那,譯為布施。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波羅蜜譯作度,到彼岸之意,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

布施能破除貧窮,讓人得富貴安隱,是萬行之首,修福之最先。

尸波羅蜜音:尸,是尸羅的簡稱,譯為戒。戒能防過止惡,是一切善法的住處。

羼提波羅蜜音:羼提譯作忍辱,對週遭的一切都要堪忍耐受。自身遇苦,遭逢他人的侮辱、惱害,能夠泰然處之,不起瞋怒。有生忍,法忍之別。

生忍,無論煩亂、迫害、違逆或順適之境,皆能安忍,而不動心。

法忍,觀察真理,了知諸法不生不滅,心安住於此真理之上,而無所動,即無生法忍。

能修生忍,得無量福德,修法忍,得無量智慧,二者兼修,福慧具足。

毘離耶波羅蜜音:毘離耶譯為精進,精者無雜,進者不退。行布施、持戒是身精進,修忍辱、禪定、智慧是心精進。

唯有精進才能為諸佛攝受,聞法不忘,增長辯才,得三昧定,得成佛道。

禪波羅蜜音:禪那,簡稱禪,譯為靜慮,讓散亂的思慮能夠靜下來。禪定是修道的根本,也是實踐成佛的方法。禪定能令心清淨,三昧現前,出生慈愛心、無諸煩惱、遠離愛欲、證得真空之理、脫離魔羂、安住佛境、無礙解脫等種種功德。

般若波羅蜜音:般若,譯作智慧,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根本,一切善法的根源,乃六度之中最為重要者。般若照見一切諸法,而不見一切法,離一切相,得一切智。般若照了一切實相,了達我執、法執皆空,得究竟涅槃,此稱般若波羅蜜。

慈悲音、喜捨音:四個無量心,對於無量的眾生,皆以平等的慈悲喜捨心去對待。慈,與樂,給予眾生安樂,怨親平等,沒有分別。悲,拔苦,幫助眾生離苦,有緣或是無緣的眾生,都能平等的度他們出苦。喜,歡喜,看到別人離苦得樂,心裡歡喜。捨,不執著,對眾生所發的慈、悲、喜三個心,都能捨掉,不著於相,才是真正的捨。

解脫音︰佛出解脫音,幫助眾生從煩惱束縛中解放,離一切繫縛,超脫三界的苦果,得真正的自在。

無漏音︰漏,漏泄,煩惱的異名。貪瞋痴慢疑種種煩惱,日夜不停息的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漏泄而出,因為這些種種煩惱能使人落入惡道,所以漏又有漏落之意。

遠離煩惱的清淨之法是為無漏,如涅槃、菩提。斷除煩惱,能出離三界之法皆屬無漏。佛出此音,是為了使眾生諸漏永盡,性淨圓明。

智慧音、大智慧音︰這裡所提的智慧與般若不同,般若能生智慧,能生一切萬法,是智慧之母。智慧指對一切事理能分辨是非、正邪,無疑問地了知決斷,並能取捨簡擇。大智慧是如來權實二智,佛以自證之實智,權宜而設三乘方便教法。

而聲聞、緣覺依四諦、十二因緣所修得的智慧,能出離世間,脫三界苦。此出世間智雖是實智,只是這個智慧比較偏向自利,大智慧則指向大乘菩薩導利眾生之權實二智。

獅子吼音、大獅子吼音︰比喻佛說法的威德勢力如獅子吼,無所畏懼,一切邪魔外道皆被震懾降服。所謂獅子一吼,萬獸驚。獅子吼音,佛為小乘人說善巧方便的出世法,大獅子吼音,佛為圓頓大士說一乘之大乘之法。

雲雷音、大雲雷音︰佛應化娑婆,廣說十二部經,佛的法音如大雲,遍覆一切,使各類根機的眾生,沐浴在佛說法的甘露法雨中,得以滋潤。雷,指佛說法的音聲如雷響耳,這個如雷聲一般的說法威力,令一切有情眾生震驚覺醒,心生喜悅,皆得法益。

佛宣說六度等種種法音,如獅子吼,震撼山谷,音波如同雲雨響雷,令眾生普皆蒙潤,所以,以雲雷音大雲雷音為終。

佛發出這些妙音,皆為度化眾生,令眾生入菩提之道。聽到佛所發出的聲音,娑婆世界以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的天眾、龍眾、鬼眾、神眾,也都到忉利天宮集合。

天︰天的果報非常殊妙,不同於人,修五戒十善道,是升天的主因。天分三界,欲界六天,色界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四空天,共二十八天。修十善道加修禪定,進升到色界或無色界,升天界高下不同,主要看修因的深淺而定。天,是八部眾之一。

龍︰梵名那伽,翻譯為龍,住於水中的蛇形畜生道。愚癡、瞋恚的人所受的果報。龍具有呼風喚雨的神力,能隱能現,能大能小,能長能短,種類很多。有麟的,叫做蛟龍;有翼的,叫做應龍;有角的,叫做虬龍;無角的,叫做螭龍;在地的,叫做蟠龍;升天的,叫做天龍;海裡的,叫做海龍;還有守宮殿的龍,興雲致雨的龍,開江決瀆的龍,守福德寶藏的龍。又一切龍,有五種形類,一、象形,以善住龍王為主;二、蛇形,難陀龍王為主;三、馬形,阿那婆達多龍王為主;四、魚形,婆樓那龍王為主,五、蝦蟆形,摩那斯龍王為主。龍,是守護佛法的八部眾之一。

鬼︰鬼,畏怯,虛怯多畏。又有威意,能令他人畏其威。鬼是希求的,恆常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所以稱為餓鬼。生前慳貪、對人欺誑,墮落此道。餓鬼道眾生常於飢渴所逼,故名餓鬼,也被諸天驅使,於一切處常有飲食希望,故名餓鬼。

鬼的種類很多,大致分為兩類,一、有威德鬼︰住於山林、山谷、宮殿等清淨的處所,受的富樂和諸天相同。二、無威德鬼︰頸子如針、腹大如山,帶火而行,數百歲不聞飲食之名,常住於墳地、山洞、茅廁等種種污穢不淨的地方,求覓飲食。

神︰具有靈妙的威力,力大勇猛,能移山填海,隱顯自在,變化無常。這些神,在天的,叫做天靈,在地的,叫做地衹,在人的,叫做鬼神。

神,通俗的說,相當於天人的稱謂。

這些天、龍、鬼、神來自於欲界的六天─

四天王天︰欲界六天的第一層天,居在須彌山半山腰的四方─

東方─有黃金埵,持國天王所居。能護持國土,並率領乾闥婆(尋香,帝釋的伎樂神)、毗舍闍(噉精氣鬼),護持東勝神洲的人民。

南方─有琉璃埵,增長天王所居。能令人善根增長,並率領鳩槃余(魘魅鬼)、薜荔多(餓鬼),護持南贍部洲的人民。

西方─有白銀埵,廣目天王所居。能以淨天眼觀護人,並率領一切龍、富單那(臭餓鬼),護持西牛賀洲的人民。

北方─有水晶埵,能賜人福德,名聞四方。並率領夜叉(捷疾鬼)、羅剎(暴惡食人鬼),護持北拘盧洲的人民。

四天王天與日月為鄰,俯照四大部洲,所以叫做護世四天王。一切事務、婚嫁等和人間無異。修布施、持不殺戒,清心寡欲,好樂聞法,孝順父母,供養善人,生於此天。

忉利天︰又稱做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層天,居於須彌山頂,距離人間約三十三萬六千里。中央的宮殿善見城,為帝釋(玉皇大帝)所住,城外周圍有四苑,是天眾遊樂的地方。善見城的西南方有善法堂,諸天眾群聚於此,辯論法理。善法堂最中有師子座,帝釋升座,聽聞三十二諸天,及四天王啟奏人間之善惡。

傳說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命終生於此天,佛陀為此上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三個月。

修布施,及不殺、不偷道戒,孝養父母,對人恭敬,希求勝法,能生此天。單修上品十善,是生忉利天的總因。

須焰摩天︰又名夜摩天,譯為善時分,居於此天,時時刻刻受不可思議的歡樂,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腰及山頂,都未離開地面,屬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四天離開了地面,處在虛空中,所以稱做空居天。夜摩天距離人間的地面六十四萬里,日月的光明已經照射不到。此天的天人身上,光明赫奕,沒有晝夜的分別,以蓮花的開合而區分時分。此天的殊勝妙樂超越忉利天,遠非忉利天所能及。和四天王天、忉利天一樣,有男女嫁娶、婚姻之事。

三十三天常與阿修羅諍鬥,夜摩天遠離諍鬥,也稱離諍天。修布施、不殺生、不偷道、不邪淫,心意柔和,內心恬靜,尊敬父母,敬奉師長,命終之後生於此天。

兜率陀天︰譯作知足天,對於上妙五欲之境,知止滿足。欲界六天的第四天,位在虛空密雲之上。此天有內外二院,兜率內院是即將成佛的補處菩薩,及其所從眷屬,助佛宣化的菩薩所居住。總共五十重,每重有五百億天宮,四十九重為內院,另一重則為外院。外院是凡夫天人所居,享受欲樂。內院因為是最後身等覺菩薩的居處,所以劫壞的時候,三災都不能害,外院還受火、水、風大三災之害。修布施、修身業、口業,無四口過,好樂多聞,心著功德,愛於涅槃,能生此天。

化樂天︰又稱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離開人間地上約二百五十六萬里。此天的天人,憑著自己的福力與神力,能隨心所欲變化五塵之境,而自娛樂,所以也叫做化自樂天。由布施深心而不悔念,孝順父母,敬重萬物,持戒多聞,廣修十善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他化自在天︰此天不必造作,就能將他人的快樂化作自己的快樂,並且自由自在的受用。此天天人想要何物,其他諸天會自然化現給他,所以叫做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六天的第六層天,距離人間地上約五百一十二萬里,此天是欲界天的天主,而帝釋是地居天的天主。

此天別有魔羅所居的宮殿,住著嬈害正法的天魔波旬,常嬈亂釋尊修行,對於佛的諸多弟子,亦常違逆擾亂,障害佛道,而此魔王正是欲界之主。

由於往昔布施時清淨,持戒轉深,好樂多聞,奉持佛戒,兼持身、口七善業,能生此天。

欲界六天的感報,以孝順為根本,再以十善戒行的功德多寡優劣,而分所生天的高下。然而欲界眾生仍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飲食欲、睡眠欲等欲求,被欲念支配,猶是受欲之類,所以稱為欲生。

以下為色界,共十八天,分為四禪,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各有三天,第四禪天有九天,有凡聖二種,有漏天,是凡夫類,五不還天,是聖人類。色界眾生已經離開淫欲,其正報之身是清淨色,仍在色的範圍內,所以叫做色界。色界的天人能入禪定,藉著禪定的功行,而生此界,因此色界又叫做禪天。

梵眾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是初禪的三天。梵是清淨、寂靜、離欲的意思,眾是民眾、黎民百姓。梵眾天是大梵天王所統御的人民。

梵輔天︰初禪天的第二天,為大梵天的輔弼臣相。

大梵天︰初禪天的第三天。統領梵眾天,梵輔天為其臣佐官員。

初禪天的天人已經脫離淫欲,生在清淨無染的梵地,心中有喜、樂的感受,所以初禪天叫做離生喜樂地。劫壞的時候,火災到達此天,所謂火燒初禪天。

少光天︰為二禪天的第一天。此天的天人已經離開尋伺覺觀,以離欲而得定,定中能出光明,光明由身體或從口中發岀,光明中能發岀種種音聲,代替言語。此天的光明於二禪天中為最小,所以稱少光天。

無量光天︰二禪天的第二天。由於定功漸勝,定中所發岀的光明轉增,遍照無窮無盡。從前心地清淨,歡喜布施、持戒,就能得到身體發岀光明的果報。或是在黑暗的地方點燈,或在佛菩薩之前點燈供養,未來都能得到無量光明的好報。

此天的天人若說話時,由其口中照耀出無量的光明,光明比起前面諸天更加殊勝,所以稱為無量光天。

光音天︰二禪天的第三天。此天天人沒有音聲,由定中所發的光明,傳達彼此的意思,因為以光為音,所以稱為光音天。二禪天中,此天的光明最為殊勝,所以此天又叫作極光天。《阿含經》說,劫初時,光音天的天人來到地面,吃了乳白的地味之後,身體變重,飛不上去,因此地球開始有了人類,這是人類的由來。

二禪天已經沒有尋伺思惟,唯有意識及喜受、捨受的相應,內無覺觀,所以一切憂懸不能逼迫,因為禪定的功力深厚,所以能調伏粗漏,得此定而生喜樂,所以二禪天又叫做定生喜樂地。

劫壞的時候,起大水災,二禪天也被淹沒破壞,所謂水淹二禪天。

少淨天:三禪天的第一天,已離二禪天的喜心,得到淨定的快樂,此樂出於淨性寂淨,尚未廣大周遍,所以叫做少淨天。

無量淨天:三禪天的第二天,定心輾轉增勝,身心輕安,成就寂滅的快樂。內心清淨,更勝前一天。意識受淨妙之樂,擴充到無邊無際,難以量測,所以叫做無量淨天。

徧淨天:三禪天的第三天,此天身心淨樂圓融,無處不遍,達到物我不二,叫做遍淨天。

三禪天因為意識已伏,滅二禪之喜,得勝妙之樂,所以三禪天又叫做離喜妙樂地。劫壞的時候,有大風起,三禪天以下,悉皆吹滅,吹毀無餘,即所謂的風吹三禪天。

下面為第四禪天,四禪天中總共有九天,前面四天為凡夫天人所居,後面五天是三果聖人所居住的地方,別名聖人天。

福生天︰第四禪天的第一天。此天以上,居住在薄雲裡,如星星一般散住。修殊勝的靜慮,及殊勝的福報力,得生此天。

福愛天︰四禪天的第二天。此天捨棄了喜樂的心,圓融無礙,而且能夠妙解清淨,在無遮的福性中,感得微妙的隨順。

廣果天︰四禪天的第三天。由於廣大福德所感的果報,得生此天。凡夫之果,無勝過此。

無想天︰又名外道天。外道修無想定,生到這個天。無想天和廣果天同在一處,並非另外有一天,只因外道所居,所以另立名稱。

無煩天︰四禪天的第四天。也是聲聞四果中,第三果聖人所住之五淨居天的第一天,無下界天見思煩惱的雜亂。

無熱天︰四禪天的第五天,五淨居天的第二天。意樂調柔,無有下界天一切熱惱。

善見天︰四禪天的第六天,五淨居天的第三天。十方世界對於此天的三果聖人而言,都妙現出圓融澄明的境相,沒有一切塵相沉垢,所見更為明徹。

善現天︰四禪天的第七天,五淨居天的第四天。精妙的觀見現前,成為無礙的見解,乃此天善妙之果報。

色究竟天︰梵名阿迦尼吒天,色界四禪天的最頂天,五淨居天的第五天。色法最極之處,果報於色界中最為殊勝。

聲聞修四諦法,證得三果阿那含,已斷欲界的思惑,思惑斷盡,不再來人間受生,而生於五淨居天,繼續修行。利根者,於此天修行證得阿羅漢,鈍根者,次第修四空定,斷四空四地中的三十六品思惑成就,方能出離三界,所以阿那含翻譯為不來。

四禪天中前四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總名實報天。後面五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純粹是三果聖人所居住之地,因為已經斷除欲界九品思惑,而得生此地,以後永遠不再於欲界受生,因此稱作五不還天。而且已經離開欲界污染,獲得清淨之身,居於清淨之地,所以這五不還天又稱為五淨居天。

摩醯首羅天︰又稱大自在天,在色究竟天的中央,十地菩薩將成佛時,現大自在身的勝報,居於此處。此菩薩號自在天王,有三目八臂,乘白牛,執白拂,一念之間能知大千世界雨滴數目。

初禪天不需飲食,所以無鼻、舌二識。二禪天無前五識,僅存意識。三禪天僅有意識,內心怡悅淨妙。四禪天亦僅有意識,苦樂受俱捨,唯有捨受與之相應,修殊勝的靜慮,得不動真定。

第四禪天苦樂雙亡,內心湛然,僅憶念修養功德,所以此天又叫做捨念清淨地。劫末之時,世界敗壞,然第四禪天不受火、水、風三災的摧殘。

以下為無色界的四空天,這四天厭離物質的色想,已超越物質世界,修四空定,而生此界。

空無邊處天︰離色想而緣無邊之虛空,得空處定。

識無邊處天︰捨空而緣識,思惟心識無邊而加功用行,引發第二無色定,亦即識無邊定。

無所有處天︰觀心識所緣皆無所有,思惟無所有之相,得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天︰以定力滅無色界第二天之有想,叫做非想,又以定力滅第三天之無想,叫做非非想。此天居於世界之頂,又稱有頂天。

無色界已無物質之物,無有身體、宮殿、國土,此界的天人已經沒有色蘊,只餘受、想、行、識四蘊,而居於空處,所以叫做無色界。

以上諸天皆來集會,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也都為聽法而來集會。

天、龍、鬼、神是八部眾,乃守護佛法的鬼神。天、龍前面已經介紹。八部眾第三夜叉,譯為勇健、捷疾鬼,有三種,地行夜叉、虛空夜叉、飛行夜叉。第四乾闥婆,譯為香陰,以香氣為食,帝釋的奏樂神。第五阿修羅,譯為非天、不端正。阿修羅的果報像天一樣,卻無天人的德行,不能稱為天,所以叫做非天。雖然果報殊勝,但因多瞋、慢、疑,而長得醜陋,所以又叫做不端正。第六迦樓羅,即金翅鳥,雙翼長三三六萬里,專吃龍。第七緊那羅,譯為人非人、疑人、疑神,形貌像人,而頭上有角,叫做人,因為有角,又叫非人。人見了起疑,因此叫疑人、疑神,天帝的執法樂神。第八摩睺羅伽,譯為大蟒神、地龍,即蛇神。

不只是諸天,一切的八部眾皆雲集忉利天。還有他方國土,和娑婆世界管海的海神、管江的江神、管河的河神、管樹的樹神、管山嶽的山神、管大地的地神、管小河湖泊的川澤神、管禾苗莊稼的苗稼神、管白晝、主人間善惡的晝神、管夜晚、也主人間善惡的夜神、掌管虛空的空神、帝釋等諸天及所統領之鬼神眾的天神、管寺院的監齋使者、一般家庭的司命灶君之飲食神、依草附木的草木神等,諸神眾皆聚集法會,聽佛說法。

還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所有大鬼王,也來到忉利天集會。

前面只提鬼神,現在講鬼神名字。既然能當鬼王,即表示是富貴的有威德鬼,飲食充足甘美,天衣著身,策乘輕馳,縱任遊戲,福報與天無異。這些鬼王往昔大行布施,善業所致,才能感得此報。但由於前身心地諂曲不實,受業力牽引,而墮落鬼道。

有─

惡目鬼王︰心善則面目慈善,心惡則面目醜陋。眼目之美醜,由內心之慈忍發出。此鬼王心存剛愎,眼發惡色,視人如見仇敵。

噉血鬼王︰食生人鮮血,常棲於屠宰之處,以腥血為食,如鬼子母等。

噉精氣鬼王︰即毗舍闍,吃人的精氣、五穀的精氣、吸食一切氣味之精華者。

噉胎卵鬼王︰孕婦生產時,有無數惡鬼爭食胎衣。

行病鬼王︰瘟疫使者,如富單那,主管人間寒熱之病。

以上五位是惡鬼,下面四個是善鬼。

攝毒鬼王︰此鬼王心慈仁恕,世間一切毒害,例如草木蛇蟲,蠱毒、藥毒、萬物諸毒,使人喪失性命的,都能收攝,令不危害眾生。

慈心鬼王︰愛念眾生,常以種種樂事施人,令眾生離憂苦怖畏。

福利鬼王︰所作所為皆是福利於人,不降災禍損耗於人。

大愛敬鬼王︰見持戒、修善、拜佛、念經的修行者,皆愛護恭敬。

這些鬼王等,雖然善惡不同,所行各異,但都厭惡鬼身,希望藉著聽聞佛法而超脫此身,現在他們不約而同來到忉利天,聆聽妙法。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菩薩︰「你看這一切諸佛菩薩和天龍鬼神,從我們的世界或他方世界來集合的,你知道有多少人嗎?」

文殊師利向佛報告︰「世尊!即便我以神通力千劫測度,也無法知道呀!」

佛說︰「我用佛眼觀察也不能數得盡,因為這些來集會的人,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經引度了,登上修行之路的、或機緣成熟應當引度的、或機緣未熟尚未引度的;有的已經成就,證了道果、有的應當成就、也有尚未成就的。」

文殊師利說︰「世尊!我從過去以來久修善根,已經證得無礙智慧,聽佛所說當然信受。但是那些小果聲聞、天龍八部以及未來世所有眾生,雖然聽到佛所說的誠實的話,心中必然起疑。即使外表頂受佛語,內心不能理會道理,未免興起毀謗佛法的念頭。世尊!請您廣泛的說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在因地修行時做了些什麼事情?立過什麼誓願?能夠成就這樣不可思議的事!」

佛告訴文殊師利︰「這樣說吧!譬如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每一物、每一數,當作一條恒河,一恒河中的一粒小沙,當作一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之內的一小微塵,當作一劫,一劫之內所積的微塵數,皆充當為劫,地藏菩薩證得十地果位以來,超過這個比喻的千倍以上,何況地藏菩薩還在聲聞、辟支佛小乘地位時的修行,這麼長久的時間更難以計算。

文殊師利!這位菩薩的威神誓願,是想不到,也說不出的!」

佛又說︰「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了這位菩薩的名字,而讚歎、或瞻禮、或持念祂的名字,或供養、甚至用任何一切的材質畫製、或塑造祂的的形像,此人將一百次來回往返生於三十三天,去享受福報,並且還永遠都不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中。」

接著,佛說了地藏菩薩在未修行之前,是如何發願要成佛度眾生。

「在過去久遠用數字也無法計算出來的塵點劫前,地藏菩薩是大長者之子,當時有佛住世,佛號『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有一天,這位長者的兒子見到了佛,佛的相貌之好,千福莊嚴,讓長者子非常欣羨,就問佛道︰『您老人家是作怎樣的修行,立怎樣的功德,發怎麼樣的願,才得到這種莊嚴相貌』?這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長者子,要證得此身,應當長久地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長者子深具善根,聽了佛說,立即發願:『我從現在開始到未來不可計劫,要為六道輪迴的罪苦眾生,使盡各種方便法門,令他們都得到解脫,然後我才願意成佛。』長者子在佛前立了大願,經歷百千萬億那由他數不清的劫,一直至今,還只是個度生的菩薩,而不肯成佛。」

「又在過去算不清楚的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之前,當時有佛,佛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佛的壽命有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在佛滅度之後,像法之中,有一位婆羅門種族的女子,前世的福報累積得非常深厚,眾人都很欽敬她,行住坐臥之間,諸天神眾都護持保衛她。婆羅門女的母親懷著邪見,輕視佛、法、僧三寶。雖然這位聖女總是善巧方便,引導勸說,但母親還是不能生起正信。不久,聖女母親壽命終了,魂神墮落到無間地獄裡。婆羅門女知道母親生前不信因果,業力所牽,一定生到惡道,所以賣掉家產,把所有的錢拿來買香、買花以及供品,在先佛塔寺裡大大的供養。有一天,婆羅門女在一寺院中,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形像,無論是雕塑或是畫像,都非常莊嚴。婆羅門女瞻仰禮拜佛像,心裡好生敬仰!她想者,佛是大覺悟者,具有一切智,如果佛還在世,我母親死了,我來請問佛,佛一定知道母親魂神在什麼地方。想到這裡,婆羅門女悲從中來,不禁啜泣了起來!婆羅門女瞻戀著佛像,哭泣很久。

忽然,婆羅門女聽到空中發出了聲音︰『哭泣的聖女,不要再悲哀了,我現在來指示妳,妳母親的去處!』

婆羅門女聽到這聲音,雙手合掌向著空中說︰『是那一位神靈在安慰我,解除我的憂慮?自從我失去母親之後,日夜思念母親,無處可問母親往生到那裡去。』

空中繼續發出聲音︰『我就是妳一直瞻禮,已經滅度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妳憶戀妳的母親超過一般常情,所以特地來告訴妳,讓妳知道。』

婆羅門女聽到佛的聲音,非常激動,全身向空中撲了過去。用力太猛,四肢骨節都摔傷了,左右的人幫忙扶持,過了很久才甦醒過來。

醒過來後,婆羅門女對著空中說︰『願佛慈悲憐憫我,趕快告訴我,我母親所生之處,因為我的身心將死,不能久住於世了!』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訴聖女說︰『妳今天供養完畢後,早點回家,要端坐思惟我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妳母親往生到那裡去。』婆羅門女禮佛完畢,即返回家中,因為想念母親,端坐著開始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佛號。

婆羅門女坐著念佛,經過了一日一夜,忽然發現自己到了一海邊,海水就像熱水一樣的湧沸,有很多的惡獸,身體都是鐵做的,在海上飛走馳逐。海中有數百千萬的男女出沒,被這些惡獸爭相吞食。又看見很多夜叉,形體都長得不同,有的是長了很多手很多眼,有的是很多腳很多頭的,口裡的牙齒都是外露的,鋒利如刀劍一般。他們驅逐海裡的男女罪人靠近惡獸,讓惡獸咬食,自己也抓人起來把玩,把人的頭和足揪在一起,或把它撕了,折斷了,玩弄罪人的方式千萬種,讓婆羅門女不敢多看。但,婆羅門女因為念佛的關係,有佛的加持力,心中沒有絲毫恐懼感。

這時,有一位鬼王,名叫做無毒,叩頭迎接聖女,對聖女說︰『善哉!菩薩!為什麼妳會來到這個地方?』

婆羅門女問鬼王說︰『這是何處?』

無毒答︰『這裡是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海。』

聖女問︰『我聽說鐵圍山之內,地獄就在其中,是真的嗎?』

無毒答︰『真的有地獄。』

聖女問︰『我是怎麼到地獄來的?』

無毒答︰『如果不是有威德神通,就是業力的關係,沒有這兩種條件的人,是不可能來到這裡的。』

聖女問︰『這裡的水為什麼是湧沸的?還有這麼多的罪人跟惡獸?』

無毒答︰『這裡都是閻浮提造惡的眾生才剛死亡,經過四十九天後,沒有家人眷

屬為他作功德,救拔他的苦難,在生時也沒有一些善因,所以應當以其業力所感召,而墮到地獄。到地獄前,要先渡過此海。這海的東邊過去十萬由旬,又有一重海,其痛苦的情形比這一重海更加一倍。在那一重海的東方又有一重海,那裡的苦楚又要加倍。這二重海就是由身、口、意三業惡因所招感來的,這三重海的共同名字叫做業海,業海就是這個地方。』

聖女問︰『那麼地獄在那裡?』

無毒答︰『三海裡面都是大地獄,數量有幾百幾千個之多,每一個地獄都不相同。

所謂的大地獄有十八重,次一等的有五百重,所受的苦難和施刑的狠毒,是說不盡的。再次一等的,亦有千百重之多,也要受無量的苦。』

聖女問︰『我母親死去不久,不知魂神應到何處?』

鬼王問聖女︰『菩薩的母親,生前是作什麼行業?』

聖女答︰『我母親生前邪見,不信因果,譏毀三寶,即使短暫的有一些信仰,但是不久之後又不敬不信了。母親雖死不久,現在卻不知她流轉到那裡。』

無毒問︰『菩薩的母親,姓氏是什麼?』

聖女答︰『我的父母親都是婆羅門的種族,父親叫做尸羅善現,母親叫做悅帝利。』

無毒聽完,向聖女雙手合掌說︰『聖女請回去吧!不要再憂傷悲戀。妳母親悅帝利罪女生天已經三天了。據說是有孝順的子女為母親供養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而且不只是菩薩的母親脫離地獄,所有無間地獄的罪人,也都同時仗佛的神力一同生到天上去,享受著快樂呢!』鬼王說完,合掌離開。

婆羅門女如夢初醒,夢中景象,歷歷在目,了悟此事,於是就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下弘大誓願︰『願我盡未來一切劫,為應有罪苦的眾生,廣設方便,使他們皆得解除痛苦。』」

佛告訴文殊師利︰「當時的鬼王無毒,就是現在的財首菩薩,而婆羅門女,就是現在的地藏菩薩。」


重點提示

1.何謂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為何生於五濁惡世?

濁是渾濁不淨,我們處的這個時代,渾濁不乾淨,煩惱重、邪見盛、壽命短、苦多樂少。五濁是五種濁相︰

1劫濁︰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所以說是惡世。也就是,劫濁起時,眾生造惡,都同聚一時。

2見濁︰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一直減到二萬歲以前,知見都還算清淨,二萬歲以後,知見漸漸不正,人的見解,看問題的方向都走了樣,自私、愚癡、邪惡,自以為是,否定甚或貶抑別人的看法,而引起很多的爭端。從家庭、社會、國家、或國與國之間、以至整個世界,失序大亂,都是因為見解觀念不同,而起的衝突。見濁可說是人類的一大災難。

3煩惱濁︰以貪、瞋、痴、慢、疑、怨恨、嫉妒等等煩惱擾亂自己,叫做煩惱濁。煩惱會使自己的身心不得安寧,身心失去平衡,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4眾生濁︰眾生生生世世輪迴,輪迴中又不斷造業,造業後又再輪迴,輪迴、造業,造業、輪迴,眾生不清淨,就是眾生濁。

5命濁︰人的壽命不等,有長壽,有短命,顯現壽命的脆弱不堪。而且壽命因煩惱、邪見等惡業增加而漸減,導致壽命短縮。命不是清淨的,是為命濁。

五濁惡世時期,渾濁不淨,五濁和十惡遍佈,世界諸多不善,以致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是盈滿的。

佛是清淨無染的,所居國土也應該是無漏純淨的,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生在五濁惡世?《悲華經》寂意菩薩有此疑問,祂問佛︰「世尊!您是怎樣的因緣,處在這個穢惡不淨─命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煩惱濁的五濁惡世之中,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不取清淨世界,而遠離五濁惡世?」佛回答寂意菩薩︰「菩薩以自己的本願,攝取清淨妙國,也以自己的本願,而攝取不清淨國土。為什麼呢?菩薩因為成就大悲之故,攝取弊惡不淨國土。這是我的本願,而處於這樣穢惡不淨的世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佛以其大悲本願,處於五濁不淨穢惡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大智度論》也說︰「諸佛的大悲,是徹至骨隨的,不因世界的好醜而處之,是隨著度化因緣而教化眾生。如同慈母愛子一般,孩子若是不幸跌落廁坑,掙扎求救,母親絕對奮力拯救,不會厭惡孩子骯髒汙臭。正因如此,諸佛菩薩同聲讚歎,世尊能於五濁惡世,調伏剛強眾生。」

世尊往昔修行,大悲薰心,發願於五濁惡世成佛,度化業重、罪重的剛強眾生,行人所難行的大悲願力。所以,十方諸佛及大菩薩都來到了法會,齊力讚歎釋迦牟尼佛,處在五濁惡世之中,令眾生知苦樂法,所現的大智慧神通之力,是一件不可思議的難能之事。

2.佛為何放大光明雲?又為何出種種微妙之音?

佛在臨說法前,會放光現出瑞相,要讓眾生生起崇敬仰慕,好樂佛法之心。佛的光明,可以使人心淨澄明,摧碾煩惱,照破無明,令眾生菩提種子萌芽。

雲,可以滋潤萬物,佛現身世間,如雲普覆大地,佛放光明雲,是因應眾生機緣,一來以佛光加護眾生,二來讓眾生修行得其門道,覩光而知佛意。

佛放光明雲後,又出微妙音,法音宣流,讓與會之眾,隔絕緣慮之心,顯現真俗平等不二之無分別慧。佛的光明、微妙音,相互合響,彼此不雜。佛能有種種微妙音,乃於無量世中,種善音聲因緣,不惡口、說實語、美語、不謗正法等,所感得的妙相。

佛所出的音聲,言辭清雅,令聽聞者永不厭足。隨其根器,聞即解悟,得益生善,斷惑消疑。

佛宿世以慈修口,音聲具有八種殊勝功德︰

1極好音︰佛的音聲,令聞者無厭,得入正道,為好中之最。

2柔軟音︰佛的音聲,善巧隨順,令聞者喜悅,捨剛強之心,趣入合理行徑。

3和適音︰佛的音聲,妙解從容,和雅調適,令聞者心皆融和,會於理諦。

4尊慧音︰佛的音聲,令聞者尊重,慧解開明。

5不女音︰佛的音聲,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皆歸伏順從。

6不誤音︰佛的音聲,審諦真實,無有差謬,令聞者遠離邪見,各獲正見。

7深遠音︰佛的音聲,徹至十方,近時不大,遠聞不小,皆悟甚深之理。

8不竭音︰佛的音聲,滔滔不盡,響響不竭,令聞者思其語義,無窮無盡。

佛的微妙音聲,清淨殊妙,悅耳動聽,洪亮又圓滿,令眾生聽聞愛樂,消除熱惱,心無雜亂。況且,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佛要遍起聲塵說法,令眾生聽聞生起善心,獲無量利益。

3.何謂娑婆世界?何謂他方國土?

娑婆的意思是堪忍,《悲華經》說,娑婆的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所以這個世界又叫做忍土。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能夠忍受一切煩惱,而且十惡充滿,這裡的眾生既安於十惡,又堪忍受煩惱,不肯出離,所以名之為娑婆。

娑婆的眾生多貪欲、瞋恚、愚癡、憍慢,煩惱重,造五逆罪,毀謗正法,不行福德善事,更不畏後世因果,勤作十惡業,所以常墮在三惡道中。

娑婆的眾生是不具善根的,因為惡業太重,不被諸佛世界容受,並且擯棄。

惡業眾生積聚在娑婆世界,業力所致,娑婆世界呈現穢惡卑陋的面貌,有土沙、礫石、山陵、谿谷、溝壑,其中,毒蛇惡獸充滿這個世界,還有惡風惡水環伺擾亂,雨水是鹹苦的,以致農作物隱含毒性,人們吃了更加瞋恚,心眼更壞,所行的罪業積堆如大山。

娑婆世界是個惡劣的環境,所謂依報跟著正報轉,因為人壞,環境就壞,災難也跟著多。隨著人的歲壽遞減,人心更壞、更惡,到時候,這個世界將變得更醜陋,天候、環境、以及生態,也隨著走下坡,會變得更惡劣險峻,且難以忍受。

國土,是一切有情居住的地方,他方國土,指的是娑婆世界以外的許多國土。東、西、南、北、上、下,十方各有無數的世界和淨土,每一世界都有佛於其中教化。國土有淨土、穢土的分別,是依眾生的業所感受的結果。淨土由淨業所生,穢土由穢業所生,淨土眾寶莊嚴,有華池、宮殿、樓閣,清淨安樂。穢土有瓦礫、荊棘,諸惡充滿,不淨苦惱。而淨土、穢土都是佛國土,都有佛的教化。

4.為何文殊師利與佛觀察法會之眾不能盡數?

佛在忉利天說法,問文殊師利菩薩,集會的聽眾有多少人呀?文殊師利回答,以祂的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佛說,以祂的佛眼來觀察,也是一樣不能數盡。文殊師利是古佛再來,釋迦佛與文殊,一個是今佛,一個是古佛,皆是無所不覺的正徧知,怎麼可能不知道集會的人數?以文殊師利和佛的神通力,一眼就能望盡忉利天的人數,文殊師利卻偏說,給我一千劫的時間去測量,也不能知道數目。

《大智度論》說道︰「佛眼無事不知,無事不聞,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佛的正報不可思議,依報也不可思議,佛在忉利天說法,使得整個忉利天,成了不可思議的境界,能夠容納這麼多數不盡的人數!而且,這也是要彰顯地藏菩薩度化眾生的數量不可思議!參加集會的,都是地藏菩薩曾經教化過的對象,有過去久遠劫來,已經引度的、機緣成熟了應當引度的、機緣未成熟不能引度的,有已經成就證道得果的、有應當成就道果的、以及尚未成就的。像我們,正在學《地藏經》,念《地藏經》,就是受地藏菩薩的教化,而尚未成就的。

佛有此一問,而文殊與佛都說,數不盡與會人數,正是要表明地藏菩薩度生的豐功偉業,顯示地藏菩薩的了不起啊!

5.何謂地藏法門?

《地藏經》多次提到地藏法門,地藏法門是什麼?怎麼修?

佛說,只要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能讚歎、能瞻禮、能稱名、能供養,或是彩畫、雕刻塑造地藏菩薩的形像,都是地藏法門。

讚歎、瞻禮、稱名、供養,就是地藏法門。

佛在《地藏經》第一品、第六品、第十二品、第十三品,都提到地藏法門修持的方法,特別在第六品、第十二品,整品講得都是修持地藏法門的功德利益。歸納起來,對著地藏菩薩讚歎、瞻禮、稱名、供養,甚至塑像、讀經,都算是地藏法門。

讚歎︰稱揚讚歎地藏菩薩,以堅毅的大願救度眾生,令眾生遠離一切苦惱,並饒益一切眾生,滿足其願,是眾生的明淨眼目,是眾生趣入涅槃的導首,這都是讚歎。

像《地藏經》經文前面,讚地藏菩薩偈,就是很好的讚歎偈文─

地藏菩薩妙難倫  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  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  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劫親姻蒙接引  九蓮臺畔禮慈尊

稽首本然清淨地  無盡佛藏大慈尊  南方世界湧香雲  香雨花雲及花雨

寶雨寶雲無數種  為祥為瑞遍莊嚴  天人問佛是何因  佛言地藏菩薩至

三世如來同讚歎  十方菩薩共皈依  我今宿植善因緣  稱揚地藏真功德

慈因積善,誓救眾生,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

智慧音裡,吉祥雲中,為閻浮提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

瞻禮︰即瞻仰禮拜,很虔誠地瞻仰禮拜地藏菩薩。另外,對著地藏菩薩的形像,合掌、低頭、問訊,也叫做瞻禮。

稱名︰稱誦地藏菩薩的聖號,全名是「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或是「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或是把大願加進去,「南無大願地藏菩薩摩訶薩」,或只稱「南無地藏菩薩」。

供養︰生活之中,吃的、穿的、用的,都可以拿來供養地藏菩薩。將買回來的物品,未用之前,先供養地藏菩薩。舉凡香、花、瓔珞(飾物)、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音樂)等,皆是供養三寶的物品。以最虔敬的心,將供物供養地藏菩薩,就達到供養的效果。

彩畫︰以五彩、七彩、或多彩而繪畫,或用木頭、泥土、陶瓷、銅鐵、膠漆等,刻雕鏤造成地藏菩薩的形像而恭敬之。

每天排定功課,在地藏菩薩的像前讚歎、瞻禮、稱名、供養,日日不輟,就是修地藏法門。

6.聞名瞻禮、供養造像者,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已經超越百千萬億劫,證十地果位的時間已是不可數數了。地藏菩薩早就可以成佛,而未願成佛,佛在《地藏十輪經》告訴好疑問菩薩說︰「地藏菩薩功德善根,一切世界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又說︰「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因為地藏菩薩累劫發的誓願太大了,修行的時間太久、功力太深厚了,所以才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善根和威神誓願。只要聽聞菩薩的名字,而生起讚歎,或瞻仰禮拜、稱名念誦地藏菩薩的聖號、虔誠供養地藏菩薩,或繪畫、刻雕、塑漆地藏菩薩的形像,此人於來世必得往返人間、三十三天一百次,而且永遠不墮惡道。

這是說修持地藏法門的感應酬報,讚歎、瞻禮、稱名、供養、繪畫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必定加持你、利益你,減輕你的罪業。仗著地藏菩薩的神力,生天之外,保證你不再墮落三惡道。

7.大長者子見佛相好,問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大智度論》說︰「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有無量的佛法功德,令人瞻仰之,而不厭倦。見到佛身,可以忘卻世間五欲的執著,萬事不起憶念。假使看見佛身的任一地方,會生起愛樂而不厭足,視線自然停在佛的身上,而不能移開。」佛身的功德如此殊勝,當長者子見到佛,心生歡喜,渴仰情深,才會問佛如何得到此相。

佛告訴長者子,要得此相,必須得要久遠的度脫一切受苦眾生。佛的相好嚴身,是以修行六度,修行十善業而成就的;用百福德成就一相,修三千二百福,才圓滿具足三十二相,所以說是千福莊嚴。

菩薩修行時,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能生福德之相,勤修智慧、正知見,則生智慧之相。所以佛的三十二殊勝妙相,是久遠以來行福智、行大悲的果報。

不過,話說回來,長相好,對同性或異性而言,都是一股不可抗拒的魅力,自然而然散發出吸引力讓別人靠近你。如果人緣又好,那就不得了了,在團體裡面會是個頗具份量的小領袖,身邊總會圍繞一群人吹捧著你,這些人就是喜歡你,很愛跟你在一起,喜歡跟你交朋友,喜歡聽你說話,喜歡以你的意見為意見,因為你長得好嘛!長得好,真的非常吃香又討喜,所以,人一定要長得相好莊嚴,才有攝受眾生,度脫眾生的本錢!

8.婆羅門女超度亡母

《地藏經》第一品,婆羅門女憶念亡母感動佛的故事,讀了感人肺腑、刻骨銘心!地藏菩薩的孝親、孝思,至孝的精神,佛在開經第一品就將它突顯盡緻!後面第四品另一個地藏救母的故事,孝母之至,更撼動心弦,令人激動落淚。也難怪佛門要推地藏菩薩是世間、甚至出世間的第一孝子,《地藏經》是佛門第一孝經、第一教孝寶典了!

經文說,婆羅門女的母親在世不信因果,以其業力,死後必墮惡道。婆羅門女為了母親賣掉房屋田地,買了大量的香、華及一切供養物品,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寺大興供養。婆羅門女在寺中見到佛像,莊嚴萬分,泣戀瞻依,感動了佛,而告示婆羅門女母親的生處。佛說婆羅門女憶念母親加倍於一般之人,非常情所能及,讚其至孝,孝感動天,所以感佛來告示母親生處。

於是婆羅門女藉著念佛的威力,神遊地獄,親自見到罪苦眾生在地獄受苦的慘狀,讓人確信古人至理名言︰ 「勿因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沒有絲毫的善業,死後是要墮地獄的呀!

婆羅門女急欲知道母親生處,無毒鬼王告訴婆羅門女,母親已經得到救拔,因為有孝順的子女為作施福供養,連無間地獄的罪人都一同沾光,生天去了。

人死了,子孫可以超度亡魂,婆羅門女作了最好的示範。婆羅門女為了母親,傾賣家產,大興供養,藉著施福的功德力薦拔親人,真可謂行了大孝。孝是百善之先,是人生建立的根本,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就沒有一切的人。《詩經》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梵網經》說︰「孝順,至道之本。」所以,對待父母應該「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葬之以禮。」婆羅門女孝思感佛,而告其母親生界,因而得知母親已經超拔出苦,承福生天。

可見孝敬父母,在父母身亡後,為父母作功德,供養佛菩薩,福德力為之廣大,《地藏經》這段經文是很好的明證。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