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禾)晴.老師

老人是寶,老人走過人生的瑰麗,創造無數成就,老人的人生經驗值得年輕人學習。佛陀教導人們要孝敬家中老人,孝養年老的父母,如同敬仰佛陀一般,父母恩當知回報。可是以老人而言,老人只有過去,沒有未來,對人生沒有寄託,對未來沒有希望。過一天是一天,過一天賺一天,日子灰暗,沒有光明,十個老人九個悲。

家裡的婆婆體衰力竭,這一、二來年幾乎面無表情,臉上早已失去笑容,時常呆若木雞。問她在想些甚麼?一開始她表現的態度是人老卻不服老,埋怨自己無法自立,凡事無力自己動手,後來乾脆告訴我們,她對人生失去興趣,等死!家中大小一聽非同小可,想盡辦法逗她開心,幫助她快樂。但老人的憂鬱,自覺走到人生盡頭的無助,或許真不能為年輕人道,唯老人與老人乃能知之吧!她兀自鬱悶,解不開心中不悅之結。

教婆婆念佛,放寬心情,婆婆說沒興趣;那麼聽聽音樂,唱唱卡拉OK,不要,喜歡安靜;不然聽法師說法也不錯,很精采,很生動喔!搖搖頭,你們信仰是你們的事,我才不受影響。婆婆早年留學日本,也算是個知識份子,但所知障太重,太堅固了,不容易被左右。老人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一套自己的人生哲理,有時候固執得可以,很難破除。

婆婆今年八十歲,早在好幾年前便引導她信佛、念佛,可是成效不彰,很難信入,遑論念佛及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或許婆婆的緣未開,難以度化,更重要的一項原因是年紀大了,力不從心。婆婆是有智慧的人,對她而言,信仰是需要理性,需要思考的,但年紀大了還談甚麼理性的思考呢?既不能思考,所以很難相信佛法。

佛法講究聞思修,講究體證,講求實踐,這些都得從年輕入手不可。一、二十歲的人生歷練雖少,稚嫩一些,不過對事情總有無限的衝勁。二、三十歲漸漸成熟了,對於新觀念、不同的知識領域充滿興趣。三、四十歲對人生的看法已相當穩健,可以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是學佛的最佳時機。四、五十歲時的體能和思想逐漸老化,生活圖穩定,要改變自己、改變已成定型的生活,已然缺少一份勇氣。而五、六十歲的人,吃藥、照顧自己的身體都來不及了,怎麼學佛呀?

學佛的必要功課──念佛、拜佛、誦經、研讀經教、參禪打坐等;先說念佛,念佛必須口念心念,一個老人家心思是分散的,專注一句佛號一、二分鐘,累了,心思早跑掉了,而且老而無牙,平時就通體乏力,根本懶得開口說話,如何念佛、念經、閱讀?再說拜佛、打坐,都需要體力,要專心一意,根本不是年老力衰的人所能辦到。

學佛要趁早,年紀輕思路敏捷、思想靈活,容易教導,及接受別人意見。辨別是非、分析道理的能力強,自然容易接受佛法。年紀大就不同了,中老年人的一切都在衰退,社會的染污重,成見深,排他心強,即便接受佛法,能夠踐履於生活中也相當有限。

佛法是寶藏,這個在寶山裡面的寶藏,想要獲得,要靠年輕身強體建的時候去探險挖掘,老了,甚麼都不是,嫌遲哪!!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