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禾)晴老師主筆

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輪迴的眾生,變化各種不同的形象來應機調伏,因為形象的不同而名號也有所分別。觀世音菩薩是一切諸佛大慈大悲的顯現,以大慈大悲通過各種化身來到世間救度苦難的眾生。

藏傳佛教的紅觀音名號為「大悲勝海」,就是祂的大悲,像海一樣的深廣,大悲心及於一切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十方都有無量無邊的觀音應化身,所以紅觀音聖號叫做「大悲勝海」。

為什麼叫做「紅觀音」呢?阿彌陀佛是密教蓮花部的部主,也是觀世音菩薩的上師;而密宗的續部中說,阿彌陀佛放射紅光,化為紅觀音;在《極樂願文》中也說,阿彌陀佛右手放光化為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顏色是紅色,所以紅觀音身體呈現紅色,完全與祂的上師阿彌陀佛相同。

大悲勝海紅觀音一個面孔四支手臂,二臂胸前合掌握住摩尼寶珠,其次二臂,右手持珊瑚念珠,左手持紅色蓮花,頭戴阿彌陀佛光明寶冠,身穿綢緞菩薩衣,珠寶瓔珞莊嚴其身,二足跏趺坐在蓮花日月輪上。

紅觀音法全名叫做「世間自在大悲勝海紅觀音法」,是很重要的觀世音菩薩修法,在西藏各教派有不少大成就者,都以紅觀音為本尊而修得成就。

紅觀音修法感應很迅速,成就最有效力,修紅觀音法,能達到密宗最高的果位,就是即身成就。意思是說,修紅觀音法此世就可得到成佛的果位,是大解脫的特殊法門。

修持紅觀音法,以現世利益來說,會幫助我們消災解難與增福延壽,另外可以斷除自殺,解脫我們的苦難,消除我們所作的種種惡業,去除我們修行或是生活上的一切障礙,解脫我們生死輪迴之苦,很重要的,來生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觀音菩薩是十方諸佛悲心的化現,一切諸佛皆源於悲心、以慈悲為本源,修持紅觀音法門的行者,能獲觀音菩薩廣大加持,因為以慈悲為道,可令一個平凡的人,在短短的一生當中就得到圓滿的佛果。

下面談紅觀音法要怎麼修?

首先,紅觀音法是密教修法,以紅觀音為本尊是金剛乘無上瑜伽部所修,正統的修法要經過金剛上師密法灌頂、傳授觀修、持念紅觀音心咒、結手印。

密教注重上師的親傳,加持與灌頂是上師和弟子之間直接的關係,領受上師口傳和聽聞上師講授後,才可如法修習。
以上是密教正統、正式的紅觀音修法。

而,不是密教弟子,可以單純只念紅觀音心咒,不必經過灌頂、觀修、結手印,只念紅觀音心咒也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念紅觀音心咒之前,可以將觀音菩薩觀想成紅色,紅色身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根本化身,也代表著具足阿彌陀佛圓滿的身、語、意。

紅觀音心咒:「嗡阿吽 舍 嗡 瑪尼 貝咪 吽 」

「嗡阿吽」是三字明咒,代表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圓滿,是一切諸佛身、語、意的種子字。念誦「嗡阿吽」能得到諸佛身、語、意的加持,使自己的身、語、意得到清淨。

「舍」是蓮花部聖尊的種子咒,念誦「舍」能得到祂們的加持。

「嗡 瑪尼 貝咪 吽」是四臂觀音心咒,即六字大明咒。

紅觀音心咒翻譯為:「敬禮 牟尼寶珠 空性蓮花 生起究竟體性。」

非密教弟子也可以觀想紅觀音菩薩在你面前加持你與一切眾生,自己不間斷持念紅觀音心咒「嗡阿吽 舍 嗡 瑪尼 貝咪 吽 」,紅觀音菩薩在額、喉、心有「嗡阿吽」三字放光,加持自己的額、喉、心三處。

額、喉、心三處代表身、語、意,紅觀音放光這三處,令行者的身、語、意得到清淨。

念紅觀音心咒每次至少念一〇八遍,念越多越好。

「嗡阿吽舍」是非常強大的咒語,念誦可獲得無量的福德,並消除業障、增長智慧、增強身體力量等等。

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其中藴藏了大慈悲、大智慧和大能力,念誦可以消除身、語、意三惡業,令身、語、意三業清淨無餘。持念六字大明咒,能促使自性恢復清明,如蓮花處於污水而不染,所以西藏另有新翻譯為:「啊!願我功德圓滿,與佛融合!」

觀修紅觀音法與持念紅觀音心咒,有非常殊勝的功德力,可增長福德、智慧、權勢,增進人緣、姻緣、事業、財運等等;能去除無明、去除貪瞋痴妄念煩惱,並降服魔障、免除一切鬼魅妖魔的障害,去病業疾苦、除夭折橫死,壽命自在。

虔誠持誦紅觀音心咒,即與觀音菩薩的悲願相應,且如同修習六波羅蜜一樣,能得金剛護法神的護佑,平安喜樂;也如同獲得摩尼寶珠一樣,所求順遂,願望滿足,於現世或未來世能夠證得十地菩薩果位,乃至成就佛果。

紅觀音法的特殊,在於修行此法可以求得世間的富貴與智慧,也可以得到出世間的解脫,更可貴的是可得到修行最高的佛果位-即身成就。但,拋開這一些,純就生活的角度來說,最基本的,修紅觀音法絕對可以為你解除世間一切的苦厄。

觀音菩薩以大悲心聞名,只要有苦有難,你發出了苦難的心念,稱觀音名號、念紅觀音心咒,觀音菩薩必定伸出援手來救助你,幫你脫離苦難,不管你有沒有信仰祂,祂絕對應聲援救!

youtube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90sRp-2T_w&t=1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