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禾)晴.老師著
經文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白話翻譯
假如有人在臨被害之際,只要能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執刑者手持的刀、杖或槍,就會折壞成為碎段,使受害者從危難中得到解脫。
重點提示
眾生多生多世所作的業很多,千差萬別,所招感的惡報和所受的災難,也各自不同。會遭遇刀杖之難,是一種惡業因緣,可能現生所造,或過去生造成的。觸犯了國家法律,或是完全沒有罪,而要被冤枉判罪,或其它原因被殺害;或遭受盜匪、或刀兵之害,或遇仇人,或遭受意外,而陷入危險,都是屬於刀杖的災難。
遇到刀杖的危難,可能是無辜的傷害,也可能是業力的因果使然,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觀世音菩薩都能救護。因為稱念觀音聖號的善業因緣力量,勝過所造的惡業因緣力量,所以能消所有的惡業。惡業一消,刀杖即不能加害,因此能化解危難,而得解脫。
在《普門品》七難中,這是第四刀杖難。經文「刀尋段段壞」,就是行刑的時候,刀杖不能傷害其人,而且刀杖段段折壞。
而這個刀杖也指人的心中無形相的刀杖,會害人的驕慢、瞋恚、嫉妒的心理。
當我們被別人的驕慢侮辱,被別人的瞋恚傷害,被別人的嫉妒欺負,身心就好像受到刀杖鞭笞。反過來說,貪瞋癡三毒這個無形的刀杖也能破壞自己的善根,殺害自己的慧命,使自己淪落生死。
遇到別人以無形相的刀杖壓迫相欺的時候,我們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對應,傷人的刀杖自然段壞,不能發生作用。怎麼說呢?佛說過「忍」的可貴:「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能平息紛爭最可貴的方法,就是忍耐。佛又曾說:「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能勝百萬敵人,不如戰勝自我,但在未勝之前,先行忍辱才是上乘。
只有行忍辱才能不戕害自己,不傷害他人。
而,這種忍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是從平等心所生起的。忍辱是建立在大智慧、大悲心的基礎上,因為眾生和我同一體性,所以能生起大悲心,因為能忍,所以佛說:「我們只能用悲心對待仇恨,絕不能用憎恨心去對待。」
忍屬於修德,忍辱也是如來十種智力的根本,是諸佛神通的根源,佛的無礙智大悲皆以忍為基礎。
佛說:「能忍自安」,能忍,就不會生起貪瞋癡,不會被煩惱繫縛,令心安定自在,也不使別人起煩惱,所以佛說,忍辱的功德,連持戒和苦行都比不上。
忍辱是最有力的,要達到有力量,必須從忍辱下手,一個真能忍辱的人,菩提心不會退失。忍辱並不是委曲求全,而是為求佛果而必須培養的堅毅之力,這種力量,才是真正的大力,才有資格叫做有力的大人。佛又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用智慧觀照一切法無有自性、無有自體,當體即空,寂然平等,忍可於心,真正認識,開了智慧,而能安忍不動,智慧與定力合而為一,便達到定慧一如的功夫。
可見忍的重要性,不只是性德的修養,啟發智慧,利於禪定,培養大悲心,還能得諸佛菩薩的相好莊嚴。
平等的慈悲心,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心,我們懷抱這種心,別人絕不可能對我們加諸刀杖。一個人臨當被害,只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此時的心與菩薩相應,就可得菩薩的救濟而免刀杖之難。
這一段經文的刀杖難也是能脫戮難,亦即《楞嚴經》菩薩能令眾生得十四無畏的第五刀兵無畏。《楞嚴經》說:「薰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菩薩返聞聞自性,本覺的內熏熏一切妄聞,一切妄聞轉成真聞,耳根如是銷妄復真,六根同時悉皆銷妄復真,同於聲塵聽聞之性,恢復原來的自性本體。至此則根塵俱亡,便能以自己所證金剛三昧不動不壞之體,加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臨被害時不受到傷害。自性的本體是真空,空的,刀兵水火一切傷害皆傷害不到。刀段段壞,使其兵戈,有如割水割不斷,因為刀不能斬水,又像吹光,光不能將它吹滅,自性是無有搖動的。恰如二祖慧可禪師遭人嫉妒,被官府入獄判死,臨刑前從容所吟之詩:「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即使被斬頭,也斬不到清淨的自性,這自性有如春風一般的揮斬不斷,意思是相同的。
觀音聖號的慈悲心,能折伏自他驕慢欺凌的心理,驕慢的刀杖便自折斷段壞,令他人的壓迫不能發生作用,也不能壓迫自己;菩薩的大悲法門,度己度人,得免遭受一切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