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霖皘老師
四月份時,遠從日本來的陳小姐,述說自己因為感染賭博惡習,想要戒除,才開始接觸無形世界,走上修行的路。陳小姐說:「這整個過程當中,這位張小姐可說是其中最重要的推手。從日本回台灣的這趟旅程,張小姐也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不過故事也從這裡開始。
最早與道場聯絡的是張小姐,可是這位張小姐卻始終都沒有出現。反而陳小姐因為等不到張小姐十分緊張,所以在台北待了2、3天之後,忍不住性子驅車南下並且直接與我們聯絡來到道場。陳小姐礙於張小姐是引進門的師父而且事先就約好要一同來拜訪道場,所以總覺得對不起張小姐。陳小姐來到道場後才與張小姐聯絡上並且約好隔天一起來。陳小姐要離開道場的時候,也同時接到張小姐的電話,告訴我們明天她會來。
隔天,兩位小姐一同來到道場,但是來的目的為何,總是不肯明講。在來訪的過程中,大多談的是有關「靈修法門」的內容,其中也問了幾個問題,但最後都說可以照著書上所寫的自己練習。到了離開道場前,說回到日本後會多做練習,並且感謝作者不吝惜的提供方法等等。
在來訪的一兩個小時中,張小姐口口聲聲說書的內容是怎樣怎樣好,老師是怎樣怎樣的慈悲,她是怎樣怎樣的感謝再感謝…等等。不過當張小姐一走進道場時,馬上可以感受到來訪的心態並不真誠,在舉止動作之間所流露出的是一份很強的氣勢,還有言談之間也流露出自我意識很強。這對於一個欲求學者而言是大障礙,舉出下列三點:一、約好的時間一拖再拖,不準時,反映出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二、來道場的目的為何,不肯明說;想要見老師又吱吱唔唔、閃閃躲躲,其「真心」可見一斑。三、如願見到老師,有機會可以當面求教時,又說自己可以照著書練習,因為書上已經寫的很明白,只要照著做就學得會,應該不用直接跟著老師練;又說自己住在日本太遠,不方便來道場學習等等,內心十分矛盾。
學習任何事物,首重「信心與誠心」。如同張小姐一樣,在所有拿到「佛道雙修系列叢書」的讀者都說,書裡已經將整套修行的方法與順序完整寫出,沒有一點隱瞞,所以都非常感謝筆者的無私心並且大力讚許。許多看完書的讀者都會特別來道場一趟,主要的目的都是先來探一探「寶悟」是怎麼樣的團體?是否可以來道場直接跟著老師學習,以及需要收取多少費用等等。就現實一面來談,先來了解都是必要的。不過,在詢問的心態上卻無意的流露出懷疑、打探與不信任。當如實告訴參訪者直接跟老師學習是不收取任何費用,而且道場還提供場地練習,參訪者都會出現疑惑的表情。試想,既然都已肯定書中將這一套修行法門鉅細靡遺的寫出了,還會懷疑如果來學習會不會被騙等等,這不是很矛盾嗎?既然信心與誠心都沒有,又怎麼入門、怎麼學習呢?再則,想要學卻有諸多的障礙,還沒有做就說自己辦不到。例如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還要參訪各地的廟宇;練習的時間太長,可不可以縮短…等等。總而言之,就是希望自己只願少少的付出,就能得到大大的回報;要不然就是希望別人幫我做,不用我自己出力,最好是「你幫我做」。這不禁讓人感嘆「學習的心」到底在那兒?既然想要學當然就必須付出,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有時候即使付出,都不一定馬上能得到回報,但是只要自己願意做、願意付出,所有一切的困難、障礙與擔憂都能克服,都能排除。道理雖然很淺顯,但卻是學習者應有的基本心態。
另外一個常碰的問題,想要直接跟著老師學習,但又覺得自己學也可以的矛盾心態,深層探究之下是自己的「輕慢心」在作祟。有這樣想法的人,最終全世界只有自己的存在,自己是最棒、最好、最了不起,所有的正法都不可能進入內心。這種障礙非但難破還會延續直至下一世,生生世世的反覆加劇。
一個求學者若有這樣的心態,會是最最最嚴重的障礙,學者能不戒慎恐懼嗎?修行的法門很多,選擇適合自己的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是應先導正自己的求學心態,如此才能夠有好的緣分找尋到好的學習方法。一旦確定是自己想要的,一定要有學法的決心,才能真的學到精髓深入進去。希望所有還徘迴在修行門外的學者,能夠停下腳步來,回頭自省,自己是否也犯了這些錯誤,以致於雖花費大心力,卻還是不得其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