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者:蔡(⺡禾)晴.老師

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比丘們為期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結束後,前往佛陀那裡,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佛以慈悲口吻安慰撫恤他們:「你們住在那裡沒有受很多苦吧?」佛的慈心深厚,懷著極大的憐憫。阿難看在眼裡,就問道:「世尊如此慈悲,憐憫有加,不知道世尊發起這樣的慈心,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佛對阿難說:「如果你想知道,現在就為你宣說。在久遠不可稱計阿僧祇劫以前,有兩個罪人,一起在地獄中受苦。獄卒驅使他們倆人拉鐵車,剝取他們的皮,用做拉車的皮帶,還揮著鐵棒擊打他們,令他們奔走,到處馳騁,沒有停息喘氣的時候。

當時其中的一個人體力衰弱,獄卒逼迫他繼續拉車,仆倒在地又掙扎著爬起。他疲憊、困乏至極,死去活來。

他的同伴看到他困苦不堪,生起慈悲心,憐憫這個人,就回頭對獄卒說:『懇請你允許我代替他,我一個人來拉這鐵車就好。』獄卒一聽大為惱怒,用鐵棒毆打他。那人當下立即死去,轉生到忉利天。

阿難!你應當知道,當時在地獄中發慈心的人,就是現在的我。我正是從那時在地獄受罪時,初次發起這樣的慈悲憐憫心,而且也漸漸的對所有人皆發慈心,直到今天,從不曾退捨,並樂於對一切眾生修持慈悲心。」

阿難聆聽佛陀初發慈悲心的因緣後,十分感佩佛陀的慈悲,歡喜地依佛陀的教誨,精進用功修行。


菩薩的種種修學,都是從慈悲心出發,見到他人之苦痛而想度脫他,是悲;見他人無福無樂而想幫助他,是慈。

發起菩提心,主要從悲心而起,所以經論說:「大悲為根本」、「大悲為上首」、「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

對眾生發起慈悲心,是修行的初步,沒有慈悲,即使修了一切福德智慧,那只是為己,只是小乘道。大慈悲心,是諸佛心念、是菩薩心行。可見大乘菩薩道的救拔眾生脫苦、饒益一切眾生,才是成佛的正因!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