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禾)晴. 老師著
二、因果的流轉
1、藥師佛令四種人免墮惡道
(1)、慳貪
經文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白話
這時候,世尊又告訴曼殊室利童子説:「曼殊室利!有一些眾生不懂得善跟惡的道理,滿心的貪婪跟吝嗇,不知道布施、也不知道布施所能得的果報。這是愚癡、沒有智慧、沒有信根,只知道一味的積聚財富,想盡方法來守護自己的財產。看見有人來乞討,心裡很不喜歡,假使不得已而行布施,身上的肉好像被刀割一樣,痛惜得不得了。此外,還有很多很多慳貪的眾生,喜歡聚積財寶、物品,他自己本身都捨不得用,更何況用在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奴婢、佣人的身上,以及來乞討的人?像這樣的人,命終之後就會生到餓鬼道或畜生道。但由於往昔在人世間,曾經聽過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所以即使在惡道,只要暫時憶念起那位如來的名號,就在他憶念的時候,即刻脫離餓鬼道或畜生道,重新轉生到人間。生於人世之後,有宿命通,知道過去世的命運,因為明白過去世慳貪的業報,害怕再去惡道受苦,所以不再貪圖欲念的享樂,喜歡布施、給別人恩惠,看見別人行布施也能隨喜讚歎。對自己所有的財物不再貪著吝惜,進一步還能將自己的頭顱、眼目、手腳、血肉和身體的任何部分,布施給求乞之人,何況是身外的財物呢!」
重點提示
藥師如來利益眾生的功德,可分為四大類,此段經文是第一大類:滅貪吝罪得佛加被。
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娑婆的眾生不知道善惡,懷著慳貪不捨的心,不知道布施,也不知道布施的果報。」佛說到眾生的缺點,第一項就是貪吝,不肯布施!
布施是大乘小乘所共修的。小乘修布施,在於破除個人的貪心和吝嗇,及消除來世的貧窮;大乘基於大慈大悲,透過布施造福他人與超度眾生。
「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佛説眾生不知善惡,內心慳貪吝嗇。慳是自己的東西捨不得給人家,貪是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吝是自己的東西絕不給人,嗇是小氣,該用的財物捨不得用。這麼貪惜自己的財物,是因為對善惡觀念沒有正確的認識,不知布施有什麼意義,也不知布施有無量的福報。
布施的範圍非常廣,通常指三種布施。
財施:施捨自己財物,救濟他人。
法施:為人說法,使人開悟得道。
無畏施:消除別人的恐懼,令人不怖畏。
布施可大可小,布施財物的外布施、捨棄身命的內布施,乃至我們的身口意隨時都可以做布施。一個慈悲關懷的眼神、一個親切溫暖的微笑、一句好聽柔軟的言語,都是可貴的布施。也因為善意或不住相的布施,未來都有好的果報。
像給人家慈悲關懷的眼神,來世能得清淨天眼;給人家親切溫暖的微笑,來世能得端正相貌;給人家好聽柔軟的言語,來世能得辯才無礙,而且所說的話,人皆信受。
「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愚癡無智的人,不能辨識善惡因果,所以不肯發心布施貧困大眾,這是由於沒有正信,信根不夠,不信三寶真淨功德,所以才會積聚財寶,勤加守護。
「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慳貪的人,自己捨不得享樂,寧願作守財奴,也不願與父母、妻子、奴婢、佣人、及來乞者分享自己的財富。世間財物為五家所共有(五家–王、賊、火、水、惡子),今天有財富,難保明天就沒有了,一旦碰到五家,財物即去;人世無常,財產再多,也不能永遠擁有。當髮白面皺無常一來,也只能感慨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這時,由於生前慳貪的罪業,命終之後,即轉生餓鬼或畜生道。心理慳貪的煩惱影響到生理,下一生一定投生為餓鬼或畜生,餓鬼或畜生的果報是從慳貪心理而來的。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幸好往昔在人道中,曾經聽聞過藥師琉璃光如來佛名,在八識田中烙印藥師佛號的種子,在遭受極痛苦的刺激下,種子引生現行,餓鬼或畜生的身體死了,解脫了,馬上可以投胎轉變為人。阿賴耶識裡有諸多種子,因為痛苦的刺激,會激發其中善念的靈光現前,善心會瞬間冒出頭。所以阿賴耶識的種子非常重要,尤其是佛號的種子,一句佛號經過八識田中,有了這麼一點種子,一旦遇到苦難,就能激發種子生起現行,讓你記起這一句佛號,並以佛號的功德離苦。
「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雖然這一生生命是從惡道中來,憑著佛力的加被而能得宿命念,能記憶前生由於慳貪之罪,曾經墮落在惡道受苦,現在因怖畏惡道的苦楚,變得喜歡給別人恩惠、喜歡布施,甚至看到別人布施就讚歎。「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而且不再貪惜財物,由一切財物的外布施,進而輸血、甚至捐贈身體各部分器官的內布施,都能大方施捨,不再慳吝。
一切眾生無不慳貪,因為眾生有強烈的我執,堅執我、我所有,慳貪是眾生的通病,所以學佛首先要學捨、學布施。內布施就是解脫、放下,所有外境都能夠淡然處之;外布施是把自己的錢財、物品給別人用,你喜歡,給你!
藥師經提慳貪和布施的道理就在此,能除去內心的慳貪而得解脫,才是真正布施!